最近,筆者經常看到網絡新聞在報道大學生失業的問題。可是,同樣又聽到很多企業老板在嘆息企業招聘難的問題。那么,到底是企業缺人,還是大學生缺工作呢?
為什么現在不是農民工失業、初中生失業,而是大學生失業呢,難道大學生真的沒有企業要嗎?當然不是。現在很多企業對人才求賢似渴。怎么會說企業不要大學生呢?現在有很多人總是說企業不給大學生就業機會?不是他們不給大學生就會機會,只是這種機會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太大,他們承擔不起。
試想,一個大學生剛從學校出來,對社會不了解,對企業不了解,對工作不了解,對產品不了解,卻跑到企業要這個、要那個,工資低了不想做,工作累了不想做,加班多了不想做,老板敢招嗎、敢要嗎?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大學生就不如一個初中生嗎?如果按照起點和心態來說,現在的大學生也許真的不如一個初中生。因為初中生他會放低姿態認認真真工作,而大學生卻總會認為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平等。所以大學生不會甘心做初中生一樣的事。
可是對于企業來說,老板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能為企業創造業績就是好員工。你上大學付出多少跟企業沒有關系。老板不在乎你的學歷,只關注你的能力。
然而,對于一個剛剛走入社會的大學生,除了多學了一點書本知識,他有多少多獨特的能力啊!既然大學生承認自己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為何又要求企業這樣、那樣的待遇呢?人家給了你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平臺都不錯了。要知道,對于企業來說,再小的企業也要人,再大的企業也不養閑人。
其實,大學生缺的不是工作,而是對自我價值的認識。現在很多大學生失業,不是真的失業,而是他們心理不平衡,不甘心就業。有的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是根本就不需要就業,所以大學生失業是一個偽命題。
為何現在社會會出現企業缺人,大學生失業的供需矛盾問題呢?因為現在的企業大多數都轉型了,很多制造型企業轉化成為了銷售型企業。所以今天的企業不需要那么多制造型的員工,而且制造型員工,現在的大學生也不想做,企業更需要銷售人員。
然而,銷售和制造的工資考核標準不一樣,業務員的工資是與銷售業績掛勾的。有的甚至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可是,這樣的考核方式,大學生會接受嗎?他們當然不會接受。
因為現在社會出現了一個無責任底薪的名詞。意思是員工可以不保證業績,但是企業必須保證底新,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條約。筆者以前就說過,企業管理就是一種相互承諾,既然員工不能保證業績,憑什么又要求老板保證底薪呢?所以,對于這種經濟風險,很多企業寧可缺人也不隨便招人,我惹不起,躲得起吧!這樣對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自然就加大了。
現在要想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必須從源頭抓起。一是教育問題;二是企業問題。教育問題就是學校招生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學校應該做到是減少大學生數量、提升大學生質量,可是現在恰恰反過來了。對于企業問題就是需要政府給中小企業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生存或發展環境,企業做好了,招聘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即使人們天天談大學生失業的問題,那么問題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