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一所免費大學,北京華夏管理學院在2011年11月11日“神棍節”這個特殊的日子向全社會宣布誕生了。
“我們收購華夏是在很早之前,但到正式向社會宣布免費大學,卻等了好幾年。”姜嵐昕說,“因為我在不斷地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為什么要辦免費大學?憑什么來免費?怎么免費?只有徹底地想清楚這些問題,免費大學才能真正啟動。”
靠著實用性很強的企業培訓,姜嵐昕成就了世華置業投資集團開花全國的事業規模,今天卻懷揣樸素夢想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免費大學。
“我有一個夢想”
“你窮過嗎?”他的目光似乎穿越了眼前的時空。
姜嵐昕出生在河南信陽邊遠山區一個小村子,小時候家里過的很苦。“4間小土房,最怕下雨,雨天永遠都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寒冬洗臉沒有熱水,都是用井水,把井里的冰鑿開了,舀下面的水洗臉。”姜嵐昕說,“好多次我都幾乎輟學,因為家里實在太窮了。從小學到大學,我上學的錢都是母親賣雞蛋攢出來的——小的(雞蛋)賣8分錢,大的1個能賣1毛錢。”
好不容易總算是七挪八借湊夠學費,姜嵐昕磕磕絆絆地步入了鄭州大學。功課上很勤奮的他卻從不早起讀書,為的只是省下一頓早飯錢——起早了就會餓。
沒有嘗過真正貧窮的人體會不到在中國社會,貧窮所帶來的那種切身悲劇。姜嵐昕的大哥甚至因絕望而服農藥自殺。大哥的死,和因為貧窮的求學艱難,給姜嵐昕內心深處留下了一抹濃重的陰影,也因此讓他立誓,以后一定要成功,并奠定了他立志投身教育的最初感情基礎。
“中國有一大部分家庭希望孩子通過求學來改變命運,我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沒有上大學,我今天的人生可能會改寫。但社會上還有太多的貧困家庭,因為疾病,因為天災人禍,根本沒辦法負擔起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姜嵐昕說,“我特別喜歡馬丁路德·金的那個著名演講。其實每個人除了現實追求,都有一個夢想,如果說我辦企業是為了謀生和事業,辦免費教育卻是我的夢想。希望有一天,農民工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少數民族的孩子,可以不因為貧窮阻礙了自己的求學夢,能一起免費上大學。”
免費大學“免”什么?
這所免費大學全名叫做“北京華夏管理學院”。每當遇到重大日子就去黃帝陵祭祖的姜嵐昕,特別喜歡“華夏”兩個字。他說,里面有文化和傳承的根。所以由他發起,聯盟支持免費大學的500多家企業,也都是一批有愛心的企業,譬如愛國者和新東方,都是一向熱衷國民教育的先行企業。
“辦學和辦企業一樣,我看中創造實用價值的人才。我們要把大學辦成一所專門培養經管類的學校,專業不在多,必須少而精。”姜嵐昕介紹。
過去的華夏有40多個專業。民辦院校和合資院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專業齊全,四季招生,學生卻流失嚴重。學校通常會把冠冕堂皇的各種專業掛在網上,如果某個專業沒有招夠學生,就采取“合班”,教學質量和專業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姜嵐昕確定免費大學“小而精”的定位后,第一次就把40個專業砍到了一半,保留了13個;接著又繼續調整,最后只保留了和管理相關的8個專業。“既然都免費了,我們絕不會在學生身上賺錢,把專業搞精搞細,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姜嵐昕說。
按照北京市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每年收取學費7800元,住宿費2200元。華夏把這兩項“重頭戲”全部免掉,就讀學生只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和少量教材費。
目前華夏的50個學生主要來自西藏、青海和新疆3個偏遠地區,是按照“特優、特困、特長”的“三特公益計劃”篩選出來的。明年免費大學在面向全國正式招收學生的時候,也會嚴格堅持“三優先”原則——優先錄取農民工、少數民族和老少邊窮地區子女。
大學不能只是生產“半成品”
據統計,每年高校百萬畢業生里,有近65%的學生沒有參加過真正的社會實踐,3年或4年的象牙塔生活往往造就這樣一種尷尬:高學歷卻低能力。剛畢業的高校畢業生平均薪水低于農民工的技術工,企業卻普遍仍不愿意雇傭畢業生,幾乎成了常態。每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都是話題,這種尷尬或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學生大學畢業后常常都是‘半成品’,步出社會后一個浪打過來,又會摧毀孩子們稚嫩的信心。所以我們拒絕培養‘半成品’,免費大學的百家聯盟企業是最有利的資源優勢,校企結合將成為學校最大的特色。”姜嵐昕介紹。
世華智業投資集團從5個人、80平方米租房創業起步,10年間發展到全國36家分公司、每年300%速度持續增長的規模,教育培訓一直是基礎。“總裁培訓班”是他們重點打造的課程。許多知名企業和企業家都上過姜嵐昕的課,所以世華手中的企業資源是免費大學可以運營、發展和保證學生就業成功的關鍵。
譬如華夏將采取“崗位定制”、“智力投資”、“助學基金”和“創業孵化”的模式解決資金來源和學生就業問題。華夏一改普通院校通過收取學雜費為主導收入的方式,變為收取用人單位委托培訓費,從2012年開始與企業聯合定向辦班優選學生,企業先行贊助或按畢業生畢業后年薪的5%-20%向學校交付委托教育經費。華夏采取和企業常年捆綁合作進行智力資源投入,享有投資單位1%-10%不等的分紅權,作為持續辦學經費的支撐。
“校企結合不是一句話,中間的運營是一個大工程。企業缺人,學生找不到工作,大學其實應該是企業人才堅實的后備基地,所以企業理應為教育埋單。”姜嵐昕說。2012年華夏將注冊成立免費大學教育基金會,基金會的捐贈接受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管,資金用于對學生的資助和大學的運營。姜嵐昕和聯盟企業正在緊鑼密鼓籌備年后學校理事會的成立事務,用理事會來代替職能部門管理學校。
同時,百家聯盟企業家成立“華夏眾志創業投資基金”,與免費大學里的“華夏經濟園”形成互動,支持在校學生、畢業生和兄弟院校在校生、畢業生的創業活動,提供場地、啟動資金和政策優惠,而學校將參與享有創業企業5%-20%的股權。
人才培養是雙贏模式,華夏的運作符合教育理念,更符合的是市場規律。中國教育問題一直是把二者割裂開來,于是時常會形成這樣一種局面:前者只問投入不管產出,后者是只求收益不管出處。職業教育雖然彌補了一些空白,但高級人才的培養還是需要大學來做。
如果說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加工廠,那么華夏作了一種嘗試,那就是讓大學不再生產“半成品”。
“他的孩子叫天愛”
免費大學的啟動儀式上,姜嵐昕淚如雨下。辦企業是揚名立利,辦教育卻是百年樹人。我們無法知曉在現行教育環境下他發起的免費大學風雨走來經受過多少現實的桎梏和打擊。
姜嵐昕從辦企業伊始,就一直堅持做慈善。他先后創辦了華夏教育基金、嵐昕大愛基金和世華大愛基金,是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宣傳大使或理事,5·12周年在北川、三臺捐建學校,對自己的故鄉河南進行常年教育捐贈。
“今年喜得愛子,期許養育孩子長大成人,能大愛天下,造福社會,故取名姜愛天;感謝上帝恩賜。前幾天我在大連陽光兒童村認養和愛天同齡的孩子,取名姜天愛,為倆兄弟同慶百日喜宴。我為一對兒子準備的百天禮物,是在湖北巴東縣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學,取名為‘天愛天小學’,寓意:天下大愛,大愛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