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并且得到了確認。 從認識你自己,到傾聽你自己,到涵養、孕育你自己,這是一個美好的人生歷程。
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天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葆光的能力。到這個時候,人就不以外在的事功來看待自己的能力了。
有這么一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為中國名醫的代稱。
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個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
魏王驚訝地問道:“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個人卻默默無聞呢?”
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有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給別人去除預先的病。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時,他一用藥就把病給除去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這個病如果發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
我的技術最差,因為我只能在人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才出手治病,往往能夠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聲就傳遍天下。
行醫治病,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無名;病初起而手到病除次之,但被人認為是治小病,只能名傳鄉里;病人垂死時才挽救人,保住了生命,但早已元氣大傷,還會留有后遺癥,這個人已經受損了,但是我卻能名傳天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它告訴我們,世俗的評判標準,未必真的能評價一個人的真正質量。只有我們的內心能做出準確的回答。
有一個民間故事,說有一家主人帶著一只小猴和一頭小驢一起生活。小猴子很機靈,它總在房上跳來跳去。主人見人就夸小猴子聰明。
小驢子看猴子老受表揚,也想像小猴子一樣上房。有一天它終于踩著柴垛艱難地上了屋頂,踩破了屋頂瓦片,結果被主人給拖下來暴打了一頓。
小驢子不理解,我終于做成了小猴子做的事情,為什么它要受表揚,而我要挨打呢?為什么呢?
其實,這樣的境遇發生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我們過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為,我們刻意地強調了社會流行的標準。
所謂時尚、所謂流行往往有一種潮流的趨勢,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趨同于大眾的標準。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于講寓言的莊子,借用了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態與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殘疾人、受過刑的人。從表面上看,他們身體條件都與常人不同,但是這些人或者有抱負,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樂,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稱奇人異士。
莊子在《人世間》篇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這個人名字已經夠奇異了,他長得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