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風而思飛揚,凌秋云而思浩蕩”,每年都有春花秋月從我們生命里走過,但每年也都會有地震、海嘯、泥石流、金融危機、政治沖突,乃至于戰爭在發生。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所有可控與不可控的一切,都在身邊發生著,但我們真正能把握的只有自我的生命。在這樣一個春風萌動的時節,回顧中國文化精神脈絡,讓我們在這熙熙攘攘的紅塵世界中完成一次穿越,最終抵達自我,完成心靈的喚醒。
什么是中國文化?《周易》上有一個最早的界定:“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薄坝^乎天文”一句,是要觀察春秋代序,節序變化,看清時節的流變。“觀乎人文”一句則是以觀察人間百態凝聚起來的價值觀,流化天下,用文明化育人心,涵養生命。
兩千多年前的《禮記》,說出過人與世界最樸素的關系,叫做“地載萬物,天垂象”。大地上承載著萬事萬物,但是這么混亂、這么龐雜、這么多層次,這些讓人看不清的真正制約萬事萬物的是什么呢?天空垂臨的星象,天空的規則和分野,對應著人要怎樣跟大地和諧相處,原則就是“取財于地,取法于天”。人從大地上取得財物,大地供養人的子孫,生生世世。同時,人類要取法于天,要用蒼天的法則保障可持續發展,不能夠坐吃山空,不能窮奢極欲。
《禮記》說的“尊天親地”,就是要人敬畏天道,親近保護大地自然。即要做到遵守世間一切的規則,對高山大海、親人倫理都要有一種尊崇,對大地上萬物生命都要有親近保護之情。只有這樣做到“尊天”和“親地”這四個字,人就能活得更和諧、更平穩、更少妄念,有更多持續的未來。
在中國文化中,以孔子、孟子為首的儒家,教我們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讓我們知道怎樣仁愛天下,擔當責任,自我實現。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教我們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講天地之精神,利于人在自我實現之后再完成自我的超越,跟宇宙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關系。而佛家特別是中國本土的禪宗,則教我們與自身合一的精神,即一個人內心怎么建立起一個真正強大的、穩健的自我,跟這個世界形成什么樣的判斷,這要憑借自我覺悟的不斷提升和修煉。
中國人講“天地人”。“天地人”是什么呢?儒家教我們在大地上跟人如何打交道,道家教我們蒼天下的天理精神,佛家教我們建立的是強大穩健的內心,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地人心”。如果以儒家為大地法則,以道家為蒼天法則,以佛家為人心法則,天地人心就建立起來了。
人生最怕的就是沒有坐標。我們用中國的儒道釋可以建立一個大坐標,從而擁有一種眼界和格局,讓這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化為人生。
道家的東西與儒家相比顯得玄妙。儒家教的都是社會人生的法則,所以,人只是學儒家很崇高,但是否能承受住如此的生命之重;而只學道家很瀟灑,但是未免會不擔當;只有儒道兼濟才能找到佛的那顆心。人因為擔當而有尊嚴,因為有智慧而能超越,所以出入之間,最好的狀態是用出世之心去做入世之事,這就是生命之道。
雖然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但如果一顆心可以磅礴萬物,就能夠體會什么叫做“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就是一個自覺的境界。所以,我想所謂天地人心,應該是以儒家為大地,進入社會自我實現;以道家為長空,能夠天地精神縱橫古今;以一顆佛心修煉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格。
中國文化中的儒道釋三家合一,合在我們的心上。那么就讓我們相信這樣的文化信念,正是因為相信,春天才會從窗外,進到我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