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都認為培訓很重要的時候,其實培訓已經極其的必要了。特別是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企業外部環境迅速變化,要求企業必須做出必要的應變,這種適應性已經越來越變成企業一種基本素質,成為管理者的一種生存方式。面對這種情況,企業首先必須解決的是人的意識層面的問題,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就必須進行相應的培訓。企業培訓大都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即派遣公司的一些骨干到一些大專院校深造學習,參觀考察,或去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公開演講,或參加一些體驗式培訓,使參訓者能夠從一些活動中,領悟管理的真諦,從經驗中獲得知識,通過運用來提高管理智慧。“請進來”則是聘請一些專家學者到企業進行一些講座、培訓,也相應地做一些調研后進行內訓。這些都是“外來和尚”好念經,被一些企業管理者稱之為“洗腦”,殊不知是否將腦子洗壞,亦或都是匆匆過場,好不熱鬧!真正意義上來說,培訓是生產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藝術。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本身應該具備這種素質,教導和培養員工是其自身份內的工作。所以,一些優秀的企業都會設立內部培訓師,將培訓落實在具體工作中。不顯山,不露水,不知不覺中受訓者就接受了培訓,既實際又有效用,積聚起來會成為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了企業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大部分內部講師更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和企業文化,更具說服力。當然,這也對管理者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造就人才的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自己,提高自己,造化自己的過程。而企業管理顧問以咨詢師的身份進入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擔任企業的管理者角色,不論對企業還是對管理顧問本人都是有極大的好處。最近十年來,筆者一直行走在職業經理人與管理顧問的邊緣,我期望在這兩者中能夠尋找到某種交叉點,培訓與教導員工則是這種角色共同價值的充分體現。 而在培訓技能上,置身企業現場的管理者,則需花費一些心思。只要用心,則可以收集到更為真實的素材。筆者去年調研了義烏很多家企業,拍攝了一些現場照片,巧妙地將其運用于課件中,效果不錯。還有一些音影作品的運用更能引起共鳴,如《首席執行官》里砸冰箱的片段,我不知用過多少次,從不同的角度,從中提煉了二十多條管理理念。甚至一些文學作品,如詩歌、經典散文等都會為培訓增色。作為培訓師對受訓人員的情緒調動,促使他們能夠積極投入,共同參與培訓過程則會更有價值。因此,不拘一格,綜合運用聽、說、讀、演等技能,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力就是競爭力,學習是為了學會學習,學會學習就是要學會對各種知識的整合能力,達到觸類旁通。而學習效果的保證,很大程度上講,源于培訓師本人的修為。從這個意義上講,培訓仍然是一種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