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桂林去陽朔,花了四個小時的船程,一路風光旖旎,目不暇接,但我的目的卻必須要看《印象-劉三姐》。小時候,看《劉三姐》,為它的揚善懲惡所震服,同時也喜歡那種熱鬧的喜劇場面。或許是劇中最美合聲的疊加效應留住了終身的永恒,而張藝謀、王潮歌、樊躍、梅帥元聯合制導的 《印象》系列卻將當年的塵封記憶欣揭開來,不能自已,我與一般的旅游人一樣,被卷入這滾滾洪流,裹挾著去了陽朔,總之,沒法抗拒。
《印象-劉三姐》演出4000余場,影響當地GDP8%,將海內外人士齊聚于一縣一鎮,是什么魔力呢?它與談判有什么關聯呢?
談判是一場實力的博弈,而實力與實力的差異形成了談判的優勢與劣勢,這種優勢和劣勢的差異就形成了“場”,可以說在桂林,劉三姐是名片,在陽朔《印象-劉三姐》是名片,位居主場,有著強大的文化底蘊,結合中國乃至世界級的導演(張藝謀-奧運會開幕式的創設者)和歌舞設計,有氣場,最終形成了一個《劉三姐》的道場。而如果這出實景劇搬到全國去演出,可能演不出一年(如游樂嘉年華)就老化了。但在陽朔,《劉三姐》不會。
道場,也就是講道的場所,更準確地講是能用道來對他人進行強大影響的場所,才能稱之為道場,《劉三姐》用聲、光、電、影等綜合器件來影響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最終與人疊加,共振,即最后產生共鳴,讓人的右腦形成立體影像而終身難忘。
因此,去陽朔與《印象-劉三姐》對抗或談判,無異于以卵擊石,它的主場它作主。如果我們能明白了這就是談判中最常用的”談判道場設計“,那我寫文章的目的就已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