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是雙方為達到目的而進行的實力博弈過程。日本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將釣魚島占為己有,繼而蠶食更多,中國目的則是暫時擱置爭議,這其中的焦點就是實力。
從總體策略上講,中國目前的定位很明確,發展經濟為主,成為了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軍事上務實發展,”強身健體”,不威脅也沒有威脅,也不想威脅任何人。中國的牌局主要在于:多年的獨立自主發展成績斐然,令很多國家看到了自信而有魅力的中國,存在著較大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中國在經濟和建設上幫助很多國家,有著較高的國際人氣;其三在于中國本身內外管理結構經過不段地規劃調整,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對內對外合理發展結構,內部經濟和政治結構不斷完善,外部以中國為發起國的“上合組織”更日趨完善,形成了相對松散但穩定的國際聯盟組織。在實施手段上,中國不斷加強對外宣傳,提升國際形象,塑造了我國的正面國際形象,以上這些都是中國的長期策略。
從具體的中日策略來講,李力剛講師從談判的角度分析認為:
1、拿時間換空間:在日本造成的既成事實下,堅守底線,短期內拿時間換空間,在國際布局、國防軍事、外交策略、國內換屆、國內發展都協調妥貼的情況下,再圖成就。
2、積蓄自己的勢能,將實力突破到“絕對大過日本”
a)自我勢:目前日本經濟下滑明顯,失去的20多年讓日本實力大為下降;而中國卻恰恰相反。因此,中短期策略還是必須以發展經濟為要務,經濟不強,就沒有資源干自己想干的事。
中日談判,中國空間有多大
b)聯盟勢:穩固與中國關系親密的國際伙伴和支持者(如美國、日本國內的中國支持者),拉攏的中間派力量,孤立那些反對中國的國家和人群。(2012年的抑制日貨就給了日本當頭一擊)
c)信息勢:用宣傳手段,揭露日本軍國霸道行徑,以及它將給國際社會的帶來的惡劣影響,形成全球的政治壓力。
d)做好一切該有的準備,主要是日本突然行動,美國的狼狽為奸情況下的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