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長江和黃河孕育了華夏民族,而兩河流域培養了中東和西亞的燦爛文化,尼羅河流域生產出著名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也產生出著名的印度佛教文化,在生產工具極不發達的時代,人類生產的糧食不夠多,工具不夠發達,致使人類活動的跨度受到很大的局限。人類必須澤水而居,最好依山傍水。但海洋卻因為其高濃度的鹽和駕馭難度而為人所遠離。
但人類追逐夢想和破解宇宙秘密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在不斷爭戰和解密中,人類看懂了天文,了解了海洋并走向了海洋,李力剛認為,所有人類累積的經驗和工具就象不斷造出的天梯將人類送上更廣大的世界。見識廣博,船堅炮利的人掠走了固步自封的手無寸鐵者,進而奴役當地人,但最終被統治者經過反抗革命等實現新的平衡,新的領袖和新的國家產生了,海洋文明讓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一些不大的島國稱王稱霸。
如果計算陸地面積,日本僅為中國的,但算上日本所占的海洋面積,日本的總面積即相當于中國陸地的一半。可以說,新興的資本主義列強靠的不光是陸地面積的資源參與世界的競爭,還包含海洋。如果說江河時代的大國只能考慮陸地面積來競爭的話,那進入海洋時代,人類競爭必須算上自己所占地球表面積的總值(包括水和陸地)。工業所需的油大量來自海洋,水產大量來自海洋,運輸工具也只有海船當仁不讓。地上能實現的在海上大都能實現,海洋文明更新我們的大國及大國競爭的概念,中國與美、日、印度的爭端也都可見一斑。
談判與營銷訓練專家李力剛認為,陸地和海洋總面積的計算讓中國重回大國談判桌(甚至包括今后的金磚四國)。但人類的步伐遠不止這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預測的是,大國競爭不光是平面的地球表面積的競爭,還包括宇宙這片立體空間的競爭。也就是說,人類的競爭從點,到線,再到面,再從面到了立體,最終發展成為點線面結合,包含時間的四維空間的立體持續競爭。
中國擁有廣大的陸地面積,但海洋守護的能力還有待加強,空間力量的發展在“上天入地”的競爭中已經拔得頭籌,未來的安定,國防更是步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