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氨”:話企業的道德風險和道德管理
我朋友的兒子生在今年的五一節后,未滿月的孩子就隨爸爸、媽媽躲地震在菜市的大棚里住了十多天;北京奧運會,當中國的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遍遍奏時,襁褓中的孩子臉上蕩漾著開心的笑容;“神七”成功升天時,孩子發出很大的笑聲,說到這些,孩子爸爸一臉地幸福;話鋒一轉,可現在孩子是吃兩百多元一聽的進口奶粉,每月要消費1000多元,他眼神略顯暗淡地說,等“三聚氰氨事件”平息后,還是讓兒子吃國產奶粉,進口的太貴了,經濟上承受不起。
中國的“三聚氰氨事件”讓國人震驚,世人關注,中國一些大型企業的商業信譽受到重創,食品行業的檢驗標準讓人置疑,消費者強烈抗議違法企業的不道德商業行為,同時心中非常忐忑,食品中尚有多少未查出的有毒、有害的添加劑,是否有如慢性毒品一般危害著中華民族的機體?為什么進口奶粉卻未查出“三聚氰氨”等有毒、有害的添加劑?同時對政府的果斷政策和行為大大地被稱贊:真是為人民作主的好政府。
有一起食品衛生丑聞事件,幾年也前震驚了整個韓國,企業為了經濟利益,用極不衛生的下腳料制作劣質的餃子,韓國民眾十分憤慨,一致抵制購買此類食品,食品業因此遭受嚴重打擊。一家被證實制作劣質餃子的公司年輕的總經理投江自殺,并寫下遺書向國民謝罪。遺書中寫道:“自從‘劣質餃子丑聞’被曝光以來,我就面臨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困難……希望我的兒子和女兒能在他們媽媽的照料下茁壯成長。”這位總經理還寫道:“如果韓國餃子生產商不能盡快洗清污點,恢復自己的聲譽,他們無法繼續在市場中生存。。。”
我的一篇博文;《管理者世界之:“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被價值中國網站推薦在頭版,受到相當的關注。我當時查詢了許多資料,按鍵、擱筆完成這篇文章時,輕啜藏茶,坐在電腦前愣愣地發呆,思緒還在韓國劣質餃子事件的描述里:韓國的那位年輕有為的總經理在一座大橋徘徊了幾個小時后,縱身跳入波濤洶涌的江中,他媽媽聞訊趕來,站在兒子跳江的橋上,默默地垂淚,久久不肯離去。。。
而我們前段時間的“毒奶粉事件”致使多名孩子夭折,千名孩子入院治療,萬名孩子接受檢查。半年前問題企業已知奶粉存在的問題及對孩子氣造成的傷害,但多方遮掩,直到驚動政府并出面干預,事情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可無辜的孩子已逝,多數的孩子身體受到了傷害,無數的家長憂心,舉國上下憤怒,那幾個中國著名的大企業,每天都在媒體上宣揚: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中國航天員指定喝的牛奶等等;國家官方機構公布已查出這幾大品牌都含有“三聚氰氨”,并一律下架,企業進行整頓。老百姓憤怒地說:問天、問地、問自己,我們還能相信誰,企業的良心何在?
中國自古是一提倡道德約束、講究禮儀的民族,而這樣大的企業道德丑聞事件卻發生在中國。古人管仲有一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即人在豐衣足食之后,更應該懂得得道德禮儀及有羞恥之心。而我們中國人現已倉廩實、衣食足,但是并未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知禮節、知榮辱,相反,傳統道德規范和傳統價值觀正在一天天地被削弱、消亡,不少人已經失去了理想、信仰和操守。孔子、老子等一大批古代圣人,會在天上頓足:這是子孫的不孝啊!
“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亦稱道德危機,并不等同于道德敗壞。是上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在經濟活動中,道德風險問題相當普遍。它是由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
中國尚屬發展中國家,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與世界無縫隙對接的過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一些單純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企業唯利是圖,造成了競爭無序,企業管理道德缺乏約束,經營活動缺乏公平競爭制度,經營“游戲”規則混亂等現象。“蛋白精”騙局在國內出現已有一些年頭,“三聚氰胺”事件不過是把這一“行業秘密”擺在了公眾面前;近日又曝出雞蛋中查出含有超標的三聚氰氨,專家們呼吁:只有改進國家標準,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們對國產食品業、乳業的信心。
企業道德管理不但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且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行所需的一種重要的新型資本形態,是一個企業精神財富和生命力所在。在深層次上,管理道德對企業管理進行價值導向,是企業創造財富和提高競爭力的源泉。管理道德的缺失使商戰沒有贏家,在經歷了安然(Enron)、殼牌(Shell)、世通(WorldCom)、帕瑪拉特(Parmalat)等一系列丑聞之后,管理界、企業界各方人士更加關注倫理問題和管理道德。
偏向逐利的企業就一會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喪失道德倫理,最后走向滅亡。南京冠生園曾是我國食品行業的名牌企業,2001年8月,這家企業因為將隔年霉變的月餅加工成新月餅銷售,在新聞曝光后被市場視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負向的乘數效應的作用,導致了企業的垮臺。而一國家曾因“油漆使用不合格”的理由退回了一批中國生產的兒童玩具。該國認為:這批玩具使用的油漆不符合標準,兒童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疾病侵害。這一“玩具門”事件曾在國內掀起了一場風波,這個發達國家對兒童玩具都有如此嚴格的安全標準,是真正地將安全標準“武裝到了牙齒”,他們對孩子玩的都有這么高的質量要求,而我們中國卻沒有非常嚴格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
由于我們中國經濟快速的增長,忽略了道德教化;一切向錢看,人心叵測,五花八門令人想都不敢想的造假作弊行為,已經給社會不斷帶來危機和沖擊,而且頻率愈來愈高,我們通過正規食品吃進去的“非食物”和“毒品”實在是太多了:從大米里吃進了石蠟,從面粉里吃進了滑石粉、增白劑,從火腿里吃進了敵敵畏,從辣椒醬、辣雞翅、咸鴨蛋里吃進了蘇丹紅,從腐竹里吃進了吊白塊,從銀耳里吃進了硫磺……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背景之下,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國際化潮流,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評價企業道德高低的標準,同時也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性考驗。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已經不能容忍。”
當代科學管理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管理道德的變化和發展。管理道德具有特殊的非強制性,管理道德在內容上側重于調整和約束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在社會作用上則側重于依靠被管理者的輿論影響管理者的行為,企業管理者的道德示范和引導作用,使管理道德的意識、信念、意志、情感更加深入人心,并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這對于有效促進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管理道德具有變動性,調整管理行為和管理關系的管理道德規范,也隨著管理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改變其內容和形式,管理內容的復雜化、管理方式的制度化和管理目標的多樣化,與此相應的管理道德的內容也隨之增加和豐富,形式也多樣化。
當今金融風暴來勢兇猛,席卷了全世界,中國的五大領域或行業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媒體也驚暴:企業倒閉、老板自殺、工人失業返鄉。。。專家呼吁:世界金融風暴中,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正確面對和把握本次世界級的“危”和“機”。
因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許多世界級的企業在經營上也舉步為艱,一世界500強的企業決定忍痛裁員千人,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剛應聘進入公司的年青人,可他們自發地穿上公司的新制服,滿面笑容地來到工作場所,完成手上的工作、為顧客作好服務,站上最后一次崗,再體會一下自己熟悉的環境,讓這份溫曖的記憶留在心里。這個企業的總裁得到這一情況后,淚流滿面,哽咽著、用顫抖的手寫下一份報告,請公司董事會再次討論裁員決定,肯求公司留下這些道德品行優良的員工,并倡議從自己做起,管理者降薪,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副教授康斯坦絲·巴格利針對管理道德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道德決策樹。他認為,對任何合法的擬行動,管理者首先要問:“它能使股東價值最大化嗎?”即使答案是“是”,管理者也不能到此為止,而應繼續探究下去。接著問第二個問題:“它合乎道德嗎?”只有回答“是”,才可以堅定去做。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大勢所趨,企業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標準的提高不是一種境界,而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成為了潛在的市場門檻。隨著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強,管理與道德的結合,是管理思想的深刻變革,是管理科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及國際競爭力的高低。中國食品行業本次可謂是遭遇了一道嚴重阻礙,就是——“道德壁壘”, 中國企業和企業們更應該未雨綢繆,從現在起,不僅要應對世界級的金融危機,更要盡快地具備突破和跨越“道德壁壘”屏障的能力,這道屏障已通過“三聚氰氨”事件在國人的心中樹起,也將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在國際舞臺上被豎起。
社會輿論認為:三鹿是揭開了我國奶粉行業的“膿包”, 三鹿,無疑于又一個制度不完善的犧牲品。“三聚氰胺”事件并不是一件個案,可能有更多的黑幕還沒有被揭開。9月16日,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應該說是中國乳業的三聚氰胺丑聞被全面揭開,這一天,被牛根生先生稱為乳制品行業最為可恥的日子。
在本次的金融危機中,國際上充分地肯定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富國富民政策的正確性,更加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為企業而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因為只有企業盈利,對社會和企業員工而言,才是有利的,然而追求利潤最大化必須有企業道德作為約束。
企業道德的實質是企業的社會使命,就是保持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和諧,就是如何處理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問的動態平衡,或者說就是企業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應起到的作用。企業道德的核心是企業對于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承諾,包括企業的價值觀、人的觀念、企業道德、環境意識等有關政策和實踐。
中國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中國的企業發展為世界上著名的優秀企業,中國的企業家成為受人尊敬的、流芳百世的企業家,企業和個人的道德標準是第一位;金融風暴席卷全世界之際,許多的專家們都評論,本次的“三聚氰胺”事件,對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敲了重重的一企業道德警鐘,企業的管理者正確對待,以國際標準來考核和要求,乘金融風暴席卷世界所帶來的機遇和打挑戰,進軍國際市場,立于不敗之地。
溫總理在考察廣東時的這段話發人深省并讓我們共勉:“一個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見的企業技術、產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導他們并受他們影響的理念、道德和責任,兩者加在一起才能構成經濟和企業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