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世界之:
古人和當今的:觀人、識人、用人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整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冰鑒”的奧妙就在于:“以冰為鑒”。內心靜如止水,冷如冰霜,冰是凝固了的水,是真正的止水。心如止水,不為外物所動,才能真正觀人,識人,鑒人之優劣。另外,水最大的特點是“因物賦形”,凝固之后,不會再變。冰,可以精準無誤的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就如水一樣;水滴能石穿,而水是無孔不入的,觀人就不可以放過每一個細節,明察秋毫才是識人的關鍵。
曾國藩是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冰鑒》一書也是他一部重要的著作,且對后人的影響也很大,有《神骨篇》、《剛柔篇》、《容貌篇》、《情態篇》、《須眉篇》、《聲音篇》、《氣色篇》冰鑒七篇和用人四篇:《攬才篇》、《慎用篇》、《勤教篇》、《待賢篇》四篇。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曾國藩以一介儒生,由科舉入仕途,遂至青云直上,正是這套識人述,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就在門下羅致了一大批俊彥才杰,這其中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這些俊彥才杰,不僅幫助曾國藩成就一代偉業,而且各有建樹,名垂史冊。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尊稱他為老師。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兼傳教之人”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道。
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古人在很早年間就提出:為治以知人為先。即治理國家以了解、識別人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訴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來就越得當。
作為一個明君,最大的隱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識別人才。若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識別到人才,又不及時地推薦和提拔使用,則為失才的表現;同樣,一旦了解和識別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時地從其現任的位置上撤職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罷免,繼續將其留用,這必然是國家之禍,使人民受害,后患將是無窮的。
知人善用,擇賢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準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擇賢而任,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一個全面衡量現代人才的10項標準是:一、品德;二、能力;三、學識;四、交際;五、目的:六、行為;七、志向;八、專長;九、發展;十、成就。舉凡對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學識淵博、交際廣泛、目的純正、行為端莊、志向遠大、專長精熟、發展全面、成就卓越的人來講,可認定為上上之才。
衡量一個人的全面并定義一個人才的水準,是應有所變動的,因為人本身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與發展之中的,壞的人也可能變好,好的人也可能變壞。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觀真實的眼光審視人,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定義人。觀人要由表及里、注重表里如一,識人貴新不貴陳,用人須鑒古察今,以史為鏡,明興衰;以經為鏡,通事理;以人為鏡,知得失。
《呂氏春秋》是我國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編寫的著述。其中提出知人“六馴”,即通過六種境遇下的心態反應來考察人的綜合素質,這就是:喜——遇喜事,馴其節制能力,不得意忘形;樂——遇樂事,馴其癖性所好,不玩物喪志;怒——遇怒事,馴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哀——遇哀事,馴其節制適應,不一蹶不振;懼——遇懼事,馴其抗懼能力,不害怕逃避;苦——遇苦事,馴其吃苦耐勞,不自暴自棄。呂不韋還總結了一套鑒別人才的“八觀”方法。即:得志時觀其是否守禮教;顯貴時觀其提拔什么人;富貴時觀其私生活;議論時觀其行動;閑居時觀其愛好;學習時觀其言談;貧困時觀其所不受;地位低賤時觀其所不為。
一位現代的管理學專家提出現代的領導者須知的識人方略,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要從一個人“當面”與“背后”行為軌跡中,觀察和識別其品德、稟性的素養狀況。有時“正人君子”,往往“當面是人,背后是鬼”,言行相悖、表面不一,千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2、要從一個人“對上”與“對下”的不同態度中,察知其思想作風的“純度”。有的人對上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對下則居高臨下,冷若冰霜。媚上欺下,敬官恥民,對這種人決不能委以重任。
3、要從一個人在“順境”與“逆境”中的實際表現,察知其意志是否堅韌、品質是否豁達。有的人既能在順境中充分表現“自我”,又能在逆境中積極駕馭“自我”,經得住環境的挫折失敗,領導者務必善用這種人。
4、要從一個人在“平常”時刻與“關鍵”時刻的言行中,察知其能力是否具有“伸展性”。有的人在平常情況下可以積極工作、表現非凡;但在關鍵時刻或突發事件時,卻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領導者不能把這種人放在獨擋一面的工作崗位上。
5、要從“公生活”與“私生活”中,察知其素質修養程度。有的人在明處的公共場合或八小時內表現很正派。但在業余時間或暗處的私生活中,卻面目全非,不能“獨慎自律”。我們要把識人的視野和觸角延伸到工作以外的“小天地”里,才能客觀地認清一個人的本質。
一位知名的企業家總結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這樣認為:人才的實質不是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學歷和外表等,識人最主要識其五個字:“德、識、才、學、體”。他認為,識人就是識別人才的基本素質。這五個字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德,是人才的靈魂,是人才的政治方向,是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動力;識、才、學是人才的智能本領,是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體,是識、才、學的載體和基礎。好人才的素質,概括起來說,應當是在政治品德好、身體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屬于真才實學、知識能力復合型的人才。
觀人之術是必要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原理偽善的,邪惡的人。善于識人、用人,造就屬于自己的事業金字塔,這就是成功的關鍵。發現人的潛力,培養有潛力得人為自己效力,把自己推上頂峰,這就是觀人之術的高境界。所以,觀人,對于我們在社會生存中是很重要的,普通人,與人交往,把握一些觀人之術,可以更早的發現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從而更好,更和諧的相處,多一些朋友;對于一個領導者,他需要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這也需要一些觀人之術。在這一方面,曾國藩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楷模,左宗棠曾放蕩不羈,恃才傲物,經常署名“小亮”,似乎以為自己就是諸葛亮,而曾國藩不僅發現了他的才華,還將他造就了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