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師,我是X公司的小劉呀,有些問題能向您討教嗎?”。
“什么問題,說來聽聽”,我剛到辦公室,就接到了X方便面公司H省會市場城市經理劉林的電話。
“我發現,現在城市市場越來越難做了,原來我看好的,并且占據整個銷售額60%多的B、C類連鎖超市、便利店,現在銷量一直在向下滑,而進店費用、促銷費用卻一分都不能少,大賣場門檻太高,進去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而零售店吧,單店銷量又太小,且費人、費時、費力,操作起來,麻煩也多。公司給我們定的銷量目標每年都在增長,對于單店提升我們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銷量提升卻非常緩慢,我該怎么辦呢?”
聽完他的訴苦式的陳述,我已明白了八九不離十,于是,我告訴他,準備好相關的數據和資料,在上島咖啡見。說實話,面對這種連鎖單店銷量下滑的迷局,我確實有一種摩拳擦掌的挑戰沖動。
見了面之后,我首先讓他將05年、06年的銷售數據進行對比,并分析銷量下滑的關鍵因素,我的目的是,通過直觀的數據分析,讓他看出渠道發展的脈絡以及方向,揭示銷量下跌的深層次原因。表一是05、06年對比銷量分析表:
“我不善于看表格啊,別見怪,透過這張表格,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劉林迫不及待地問我。
“其實,這里面包含著很多東西,它既客觀地反映了目前銷售渠道的運行現狀,同時,也是你未來工作的導向圖,它已經很清晰地為你指出了工作的方向”。看他一頭霧水,我便直接跟他一一分析。
“第一,B類店銷量下滑幅度最大,最高為20%,這說明近年來,隨著國際零售巨頭的紛紛進駐,以及強勢對手的參與競爭,B類店面臨的市場擠壓最大,由于大賣場產品齊全,價格低廉,大量吸引了客流,讓B類店以往熙熙攘攘的熱鬧局面不再,從而讓你的連鎖單店客戶銷量下降。
第二,C類店,受上述因素影響,銷量也有下滑,但其主要原因是單店數量相對B類店少,自身采購成本相對高,價格方面不占優勢,加上競爭對手的擠占,“稀釋”了部分客戶和銷量。另外,H省會市場商貿功能的定位,讓副食批發業風起云涌,蓬勃發展,特別是倉儲店、零售店的大規模出現(多達12000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這些單店不是很多的C類店,讓其銷量不斷下滑。
第三,與B、C類店不同的是,作為一向不為人看好的D類店,即士多店,或者說零售終端,銷量卻呈增長的態勢,它們能夠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店靠近社區、家屬區,商品價格低廉,加上良好的客情關系,便民服務等,越來越受到居民區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銷量增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您分析的很有道理,但以目前的市場形勢看,在公司的銷量目標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我該如何做才能順利達成公司給我下達的銷售目標呢,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劉林不等我喘口氣,緊接著就向我拋出了下一個問題。
“其實,根據以上分析,答案基本上就在其中了,要想在單店銷量下滑的情況下,破解迷局,達成目標,建議你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善。”我思考了一下說道。
爭取更多有利條件。針對B、C類店,由于目前正受擠壓,生意不是很景氣這一現狀,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店方進行多方面溝通,爭取更多的銷售條件和機會。這些條件包括:1、相機而動,縮減費用。根據投入產出比分析,盡可能的“乘機”壓低進店費用、促銷費用,“節支等于開源”,要盡可能地讓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2、爭取更多的排面或堆頭等硬性條件。既然單店銷量及效益下滑,肯定會有一些廠家退出或縮減排面,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通過談判“施壓”,借機增加產品陳列面,或者爭取到更多的貨架、堆頭。創造更多的展示或“出彩”的機會。3、爭取促銷推廣機會。可以以增加連鎖店客流量,增加人氣為噱頭,更多地免費爭取一些試吃、買贈等促銷推廣活動項目舉辦權,樹立產品形象,讓產品能夠有更多的與消費者接觸的頻次與機會,實現產品最大化的銷售。
調整改善產品結構。原來X公司在B、C類店的產品結構由于賣場的進店費用比較高,存在進店產品較多、較亂現象,且低檔產品占比較大(高:中:低=1:2:7),其目的是想達到“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根據目前單店銷量下降,確實難成規模效應之現狀,我建議劉林在產品結構方面做如下調整,見表二。
隨后,我向劉林解釋這樣調整的好處:1、中高檔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是基于整個產品銷量下降的基礎上的,原來是“規模分攤成本”,但現在只能讓“結構產生利潤”,通過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能夠獲得更大的銷售利潤,彌補銷量下降帶來的利潤損失。2、將低檔產品X4、X5“斃掉”,是因為低檔產品太多,產品線不清晰,借此可以減少進店費用及條碼費,也避免了留給消費者低檔的品牌印象。3、可以體現“一高一低抓中間”之產品配比精神。即高檔產品樹形象,低檔產品保市場(參與市場競爭),中檔產品求利潤,更好地填補銷量下滑帶來的利潤流失。產品結構調整,是廠家降低單店銷量下降所帶來企業風險的較好的一種方式。我對劉林反復強調。
重點運作零售商店。作為B、C類連鎖店處在大型賣場和眾多的零售小店的兩面“夾擊”下,日子不好過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銷量目標“泰山壓頂”的狀況下,我建議劉林在現有網絡穩定的情況下,集中“火力”大規模拓展零售終端渠道,并將其作為整體銷量增長的突破口,因為在H省會市場,經過調研,大約有大大小小12000家各種類型的零售店,如果每個店每天按售出3包方便面計算,一天就是36000包,就能產生很大的市場增量。同時,我也給劉林進一步分析這樣做的利益點:1、“螞蟻多了也是肉”。零售店雖然單店銷量較小,利潤也不是很豐厚。但加在一起算出來卻是可觀的數字。2、零售商店因為比較分散,且類型各異,運作成本高,因此,并不為很多廠家所看好。而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增長點,并且,如果零售終端運作成功的話,不僅可以彌補單店銷量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形成強大的銷售合力,影響和帶動大型賣場和B、C類店,從而可以創造更好、更有利的市場前景,通過“小盤帶動大盤”,以及積極而大張旗鼓地造勢,以此渲染整個銷售氛圍。3、可以推出一款適合零售渠道銷售的中檔產品,但它最好是差異化的產品,通過新產品上市,以及全方位、掃街式鋪貨,做好終端生動化,標準化巡訪作業等,打造一支拳頭產品,彌補老產品的“活力”不足的現狀,促使單店銷量快速提升。
調整資源使用方向。資源總是有限的,如何讓資源聚焦,借而引爆市場,是成功運作渠道的關鍵。對于X公司來說,單店銷量下降已是現實,針對銷售費用使用的方向,我給劉林提了如下幾點建議:1、“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即盡量采取資源聚焦的方式,將營銷費用用在可以提升銷量的渠道上去。2、調整費用結構。縮減原來重點投入的B類連鎖店,穩定原來的C類連鎖店,加大對零售店,即D類店的投入,與原來的費用投入結構形成一個到“金字塔”型,根據渠道銷售狀況,給予一個與銷量匹配的費用結構。見表三。3、資源傾斜:從渠道商到終端及消費者。原來用于渠道的費用,現在要更多地運用于終端零售店以及消費者。比如,將原來用于刺激渠道商進貨的促銷、返利等費用,現在則將其改用在終端的生動化以及消費者拉動上,通過加大終端店POP的張貼,產品的陳列活化,門頭、店招宣傳等,營造熱銷的聲勢,而借助社區大型促銷推廣活動,以及短期內推行的“人海戰術”,特別是在社區終端鋪貨后,大力度舉行的免費品嘗、買贈活動等,則大幅增加了產品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真正實現了終端的有效攔截。
……
“您的這些分析和建議太好了,我已經記下了,回去后馬上付諸行動。”我剛剛給劉林分析完,他就興奮地叫起來,但是我微笑地告訴他,先別高興太早,以上所說的僅僅是思路和框架而已,它還需要量化和細化,需要在實施過程中檢核和調整,希望通過這些建議能夠帶來啟發與借鑒……”
四個月之后,我剛從外地出差回來,劉林就給我電話,說B、C類店已經爭取了更多的排面,也免費爭取了一些宣傳機會;產品以及費用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中高檔產品的銷售比例不斷在增加;新產品推出后,已經開始大規模鋪市,銷售占比達到了20%;開發的零售店的覆蓋率已經達到80%,銷售現在正如火如荼,雖然連鎖單店的銷量在下降,但整
體增長率已經大大超過了下降率,他已經連續三個月超額完成公司下達的銷售目標了。聞聽此言,我終于如釋重負,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