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餐間零食多。
很多幼兒在飲食問題上常常會出現一種惡性循環,正餐不好好吃,兩餐之間會喊餓,父母和老人一般看不得孩子喊餓,就會在兩餐間給孩子很多零食,甚至快要到下一頓正餐前還會讓孩子吃各種零食。
應對策略:對于這種狀況的孩子,希望父母和其他撫養人(通常是老人)能夠做好溝通并形成統一意見認真對待,在扭轉初期做到兩餐之間除了幼兒園給予的點心外不要給孩子加餐,特別是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途中不要給孩子買各種路邊攤點的垃圾食品。如果孩子喊餓,在兩餐間給孩子喝點白開水(不要喝飲料),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前或者延后晚飯的時間,最好等孩子稍有饑餓感時再給孩子進餐。通過有規律的飲食,理順孩子的飲食生物鐘。
原因二:邊吃邊玩耍。
不少孩子從小喂食的過程中就沒有能形成恰當的飲食習慣,很多情況下是父母一邊喂孩子一邊看電視,或者一邊玩玩具,孩子從來沒有養成集中注意力吃飯的習慣。
應對策略:給不能安心吃飯的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時間的選擇最好是在孩子喜歡的電視節目開始前半小時開始,并收走桌子上所有可以把玩的玩具。在訓練初期陪同孩子吃飯的人不要太多,把吃飯的地方安排在廚房或餐廳,由一位家長陪同。
原因三:飲食不對味。
如早飯過分油膩,孩子一早起來胃口沒有打開,造成胃口不佳。
應對策略:每個孩子的飲食偏好不同,父母在給孩子準備食品時盡量在色香味上下點功夫,有時候一點點改變可能都會激發起孩子的飲食欲望。如很多孩子不喜歡吃雞蛋,父母可以每天用不同的做法(蒸、煎、煮、炸、鹵等)把雞蛋做成不同的花樣。
原因四:父母性子急。
如早晨父母急著上班,而孩子的速度又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越是著急越催促孩子。
應對策略:建議父母能夠適當提前孩子吃飯的時間,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時間去吃飯,也使自己不至于因為時間過分緊張而出現催促孩子的行為。還有就是每次給孩子盛飯不要裝滿,孩子在面對一大碗飯的任務時也會出現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