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厭學情緒的時候,首先應該檢討的就是家長,家長要先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以下行為:
1、從來不稱贊孩子。
2、要求孩子考試必須的第一名或者考試必須是一百分。
3、動不動就責罵孩子"沒出息""笨死了"……
4、不能看到孩子有娛樂的時候,只要孩子在看電視父母必問"作業寫好了嗎?就知道看電視"。
5、給孩子布置額外的家庭作業,孩子除了學校的作業外還要做完父母布置的作業。
6、不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比如家庭生活不協調、雙親外出工作、父母不和等。
家長檢討完自己再看孩子為什么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1、推脫責任型。這些兒童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于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實他們的心里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責任。
2.精神勝利型。具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現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憶中。這些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征、思維活動都與這些孩子的年齡不相稱,這種自慰心理表明這些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3.為自己找合理化的借口。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學習上的失敗變為合理化。當這些孩子達不到所規定的標準時,就否定或指責這個標準不合理,盡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敗趨于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兒童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心沖突。
4.自我貶低型。一些厭學兒童在學習成績上遇到挫折后,自覺低人一等,極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不能從科學地分析中堅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的智力發育落后,不是學習的材料。目前的失敗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失敗也是自然的事情,這種情況是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更改的。
5.自我保護型。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受挫以后,舉出眾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化比較方式,是為了推脫責任,解脫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