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不愛學習?
---摘自《周正親子二十法》
誤區:
2歲時,孩子在涂鴉。
家長A:小崽子,別亂畫。才多大呀,你知道個啥!
家長B:哎呀,我的派克筆!一千塊錢呢,別動!
家長C:你會畫什么呀!再亂動,打你的手。
4歲時,孩子問問題。
孩子:爸爸,天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星星呀?星星會不會掉下來?電視里小朋友的頭發怎么會是金色的呢?讓她出來陪我玩好嗎?
爸爸:去去去!怎么這么多話呀!話多了讓人煩,知不知道?沒看見我在打電話呢?
8歲時,孩子上學了。
家長A:李巧巧考了“雙百”你知道不知道!看你才考了92分,有本事,你也考個一百分讓我看看,整天就知道玩!
家長B: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呀,班上15個三好學生,你都評不上,沒用!
家長C:小子,老師可是又叫家長去學校了啊!看我回來后怎么收拾你!
看了上面三段對話,家長朋友們可能想不明白,學習和2歲、4歲有什么關系,孩子都是上學了才發現他不愛學習的。
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有關系的,而且關系還特別大。
人,一生下來就愛學習。每個年齡的學習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國的家長大都將7歲以后做為孩子的學習階段,孰不知0~3歲、3~6歲這兩個階段就決定了你的孩子將來愛不愛學習,決定了哪些課目一學就會,哪些課目孩子怎么也學不會……0~6歲基本決定了孩子學習能力的75%。
下面我們細細講來。
0~6歲,決定你的孩子將來愛不愛學習
0~6歲,看似和學習無關,其實卻具有至關重要的因素。
人的一生非常漫長,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愛學習、成績好、有自信、討人喜歡,長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快樂。可是卻很少有家長能夠知道,人,生下來就有學習的天性。要牢牢把握住實現孩子夢想的黃金時間:0~6歲。
教育孩子就像蓋一座大樓,中國的家長大多數在打地基時就開始瘋狂地“偷工減料”,完全不知道最初的6年的短暫時間,已經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0~3歲,嬰幼兒是地球上最愛學習的人——儲備學習能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羅杰·斯佩里教授,也是后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實驗室對人腦波的功能進行了長期觀察。我們對大腦有了驚人的發現:
·人的大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區,常人僅使用4%的潛在腦力,還有96%的大腦功能未被開發使用,也就是說,人的大腦好比是一臺機器,而我們大多數人對它的使用不到5%。
·人的大腦在出生后0~3歲發育最快,到了3歲時已基本停止,6歲時兒童的腦重已和成人腦重相差無幾,大腦已停止發育。
·只有在嬰兒出生后2~3年中對大腦進行鍛煉、刺激,才能激活相對應的功能區。
·嬰幼兒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經驗,決定了孩子將來有什么樣的大腦。
因此,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嬰幼兒早期教育就已經許多發達國家全面展開了。孩子出生前,社區里專門培訓過的育兒專家就按時到孩子家中對媽媽進行輔導。而我國嬰幼兒早期教育開展不到十年時間。
在周正教授進行嬰幼兒早期教育的8年時間里,依據心理學原理,按照嬰兒各個階段的敏感期對其進行身體潛能開發教育,主要進行“全腦開發教育”。比如:如果父母雙方在藝術方面都沒有優勢,那么就要在0~3歲針對數學功能區對孩子左腦進行開發。
在中國,我們的教育是“左腦型”的,我們的祖先也是“左腦型”的,因此,我們才會有類似“文化大革命”中互相批判、批評與自我批評,全國人民都穿藍色衣服的可怕景象。那樣的日子我們希望一去不復返!而在西方國家,他們的自信,快樂,熱愛生活與創造力,正是因為他們是“右腦型”的。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能那樣幸福快樂地生活!
因此,對0~3歲的嬰幼兒,應主要進行 “全腦開發教育”,到3~6歲,再著重于“右腦開發教育”,家長再結合相關的親子教育方法,順應孩子生長的敏感期,來科學、成功地與孩子交流。
家長的教育和孩子智商的共同提高給中國家長帶來最大的福音是:
·孩子自信、快樂、有創造力
·孩子學習不偏科,綜合能力強
·討人喜歡,建議型人格,具有藝術家的氣度
·孩子成功,健康,幸福
這些看似與孩子學習無關、其實卻關系密切的因素,在孩子0~6歲時已經逐漸確定了。孩子們越來越多的大腦功能區被開發,越來越多的創造才能被發揮時,家長實際上已經實現了所有的目標!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