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通脹下的企業營銷之道
正確認識事物本身,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面對當下日益嚴重的“通脹大環境”,我們要清楚其基本原因,中國通脹主要源于貨幣超量供應,筆者認為,中國“通貨膨脹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貨幣發行過度;第二是信貸擴張嚴重;三是中間消耗品環節也就是投入品(原料及半成品)價格上升。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里不予詳述。由于人民匯率升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很多外來游資把中國作為熱錢的出路”,這輪由房地產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所帶動的嚴重通脹情況,是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最嚴峻的一次,也因此成為觸動中央政府“社會穩定”的緊張神經,面對飛漲的房地產價格,85%的中國家庭喪失了購房能力,物價成為街頭巷議和網上論壇的主要話題,甚至有網民發表博客文章,將杭州的生活支出和美國波士頓做逐項對比,結果發現在多項支出上,杭州的物價甚至超過了美國東海岸城市。
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太慢,讓國際熱錢對人民幣的升值有預期,從而導致大量的外資流入中國賭人民幣升值,而這些熱錢,是不斷增加的,這樣就導致了房地產飛漲,然后政府打擊房市,然后熱錢又進入股市,使得股市飛漲。然后中國政府又想打擊股市,然后迫使熱錢流向物資期貨市場,開始炒高物價。現在的豬肉和雞蛋已經到了歷史高價,是必然的,而且全面的物價上漲會不斷持續下去。對于普通人來說,中國經濟過熱的一個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日常消費品物價上漲,肉價、食用油、方便面,都處于大約10%以上的上漲過程中。這是對于民生的直接考驗。為抵御物價上漲的壓力,從鐘點工、保潔工、送水工、護工到民工紛紛以各種方式提出加薪要求,可以說中國經濟處于物價上漲周期之中。
企業面臨困惑:成本增加、漲薪風潮、產業轉型、冰火兩重天
目前珠三角企業說得最多的三句話是用工荒、漲薪潮和產業轉移。過去一項調查顯示,1995年~2005年10年間珠三角的農民工收入增加了僅26元,幾乎沒有改變。最新信息了解到全球著名零售商家樂福,已經十幾年沒給員工漲工資了。而在這10年間,珠三角的GDP年增幅為10%,企業利潤增長20%,這表明外來工的實際收入是下降的。這種廉價勞動力大量存在的情況目前已經改變。在土地使用成本上升和通脹的情況下,企業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來應對用工荒問題。“企業需要花費1~3年對外來工進行完整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更高層次的技能,從而生產更高附加值的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來應對漲薪潮。這個產業轉型的過程很艱苦的,成本也高,但必須進行。”
應對通脹,如何讓品牌發力?
資料顯示,歐美等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中,曾數次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在通貨膨脹后,快消品行業大多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大量的中小企業因通貨膨脹的影響而倒閉或被兼并,而那些大品牌與大企業,雖然也在通貨膨脹中遭遇了沖擊,但是依托強大的品牌優勢和企業資源力,他們不僅生存了下來,更在市場份額占有率上取得了進一步的突破。
這固然可以用資本投資的基本規律來解釋,但是從營銷方面來研究的話,我們同樣可以發現:企業所擁有的品牌離越強,那么它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當通脹已經到來,我們的企業該如何應對呢?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一、順勢而為,尋機漲價,不能簡單盲目亂漲價。
漲價時機把握:靠后的企業最好等市場領導者漲價之后再跟風。大企業由于規模“盤子”較大,受的壓力也大。如果同樣賣一臺電腦虧100元,那么銷售1萬臺電腦的企業總共只虧100萬元,而銷售100萬臺電腦的企業就要大虧1個億了。跟在后面漲價的企業不僅沒有丟失市場的風險,有的還會混水摸魚,利用“時間差”先搶幾個大客戶過來,搞定關系后再調價。 大企業可以考慮將漲價安排在淡季,即使效果不佳,也不至于對銷售產生太大影響。漲價的條件:企業要權衡利弊,在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超過供給、廠商的庫存壓力較小時,順勢而為,有的不適合漲價就不要漲,如大眾關注度很高的低值消耗品,一旦引起消費者的逆反心理,你的品牌價值也就蕩然無存了。漲價的方法:可以選擇部分產品漲價,通過產品組合來保持企業的整體利潤率。
漲價行動維護:,要耐心做好向客戶的解釋工作,多做溝通。態度一定要真誠,以免顧客認為你是“店大欺客”,藐視他而離你而去。
二、趁機導入品牌激活戰略,塑造新品牌形象、把危機轉化為實現企業突圍的契機。
面對通脹很多企業通常的做法是節衣縮食,裁員、減少新品開發、市場推廣費用壓縮、減少產品凈含量——暗漲價。這是多數平庸者的保守思想。而領先者之所以領先是因為他們用積極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問題越多的時候機會也越多,別人的問題就是我的機會。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說:“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因為抓住了機會。”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方式,行為方式決定結果。在通脹下冷寂的市場里敢于漲價并活躍市場的企業一定會成為最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企業。品牌力不是漲價最重要的資本,與消費者打交道的能力才是漲價最重要的能力。
誰能獲得更多的與消費者打交道的機會,誰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漲價。
以增量解決存量的顧慮,越是環境不佳,越是要采取進攻性策略。
以新品解決老品問題,越是老產品不好漲價,越是要推高價新產品。
企業也可以通過對產品進行重新包裝、命名、捆綁等手段,增加產品在客戶心目中的感知價值。在IT行業,就有很多企業在市場價格混亂時(由于串貨、水貨、假貨、虛假團購、虛假大單、甩貨等原因),通過稍微改變一下產品的配置、或重新包裝、命名“新產品”,來“重新啟動”市場,使市場價格回升到正常水平。。例如,在線英語學習軟件在單獨購買時要花幾百元,但是家用電腦廠商用數百萬臺的量去捆綁在線英語學習軟件時,平均每臺的捆綁成本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三、借助互聯網,實現低成本營銷。
互聯網是目前對強勁和有效的低成本營銷利器,網絡營銷也是傳統企業商業模式轉型的主要趨勢。
麥考林、當當在納斯達克上市,京東、凡客誠品、1號店、夢芭莎、酒仙網等一大批綜合或垂直B2C網站,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廣告大戶。B2C正在進入大規模爆發期,B2C企業細分已經開始:以淘寶、當當、京東為代表的平臺型,以凡客誠品為代表的渠道品牌平臺型。凡客誠品(VANCL)的商業模式更符合中國制造的“觸電”方式:從削平多渠道暴利到創造新產業價值。凡客誠品從男士襯衫起步,正在向“快時尚”風格的平民百貨品牌發展,2010年預計銷售額超過20億元,2011年計劃目標是40億元。上線一款新品,第一天就可以賣出5萬到8萬個SKU,這是任何傳統渠道無法企及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品牌”的魅力所在。基本建議:
1、系統思考全局高度——前瞻的眼光和博大的事業胸懷是企業持續做大做強的前提。
2、精準定位精心策劃——定位是基礎,策劃是實現目標的最佳路徑和最大化資源整合效果的保障。
3、高效管理優秀團隊——沒有嚴謹科學的管理就沒有企業的長治久安,沒有優秀的核心團隊,就不可能有執行力,不可能打勝仗。
4、放眼全球資本為王——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資本力量可以讓企業幾何速度增長,資本為王,是商戰制勝的最后法則。
對于傳統美容行業而言,只要正確掌握品牌營銷的有力工具,適當調整戰略與戰術,就能迎難而近,巧妙化解通脹帶來的危機與影響,把最有價值的利益讓給消費者,如實施“免費金牌服務工程”,讓客戶得到實惠,就會贏得消費者的心智,誰占領消費者的心智,誰就會贏得實戰競爭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