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眾洞察:淺談殯葬業國際化發展趨勢
三、四月份,一年一度清明節將至,殯葬業潛規則浮上臺面,成為坊間熱門話題。天價公墓、天價骨灰盒、天價喪葬服務費不斷見諸報端。殯葬暴利,大發死人財令人寒心;20年公墓使用權規定尤其引發眾怒,老百姓直呼死不起,死無葬身之地。
放眼世界,發達國家殯葬管理模式,可分為法國政府負責模式、瑞典教會主導模式、美國市場主導模式。特別是人口大國的美國與日本,殯葬監管體系高度法制化,舉凡設施建設、殯葬服務、遺體與骨灰處理、行業準入和監管,無所不包,極為完備。
殯葬,行業特殊,茲事體大,關系到倫理道德、環境保護、公共利益,政府監管萬萬不可缺席。強調政府監管職責、維護公眾消費權益、重視公益性,為發達國家殯葬業立法的共識。
作為國內首家專注于陵園產業發展的專業咨詢機構——悅眾實戰咨詢,多年來實踐了諸多國內外陵園企業的設計規劃、運營體系搭建及陵園產業延伸產業鏈的業務模塊,悅眾推出的“資金注入+運營托管+輔助上市”咨詢模式受到廣大中小陵園企業的關注,吸引了一大批成長型優質公墓企業,諸如新疆天安堂、河北龍鳳福園、浙江萬壽堂等陵園企業,本文主要從國外殯葬業當下發展的角度,簡單談談國外陵園企業的發展模式和趨勢,希望與國內本土陵園企業一起分享。
日本
四季變化鮮明的櫻花,最能夠象征生命的興衰起落!日本是亞洲最早實行火葬的國家,火化率為99%。殯儀館和公墓均由私人興辦,火葬場由國家開辦。現有火葬場所7000家,1萬多個骨灰存放處。
目前,日本每年平均死亡人口約140萬。中國產業洞察網專家預計,到2040年每年將有166萬人死亡。多數喪葬服務市場仍掌握在地方小型殯葬業者,最大喪葬服務業者市場占有率僅為1%。
早在1884年,日本就制定了墓地及埋葬的管制規定。1948年實施的《有關墳墓、埋葬的法律》,歷經十幾次修訂。法律倡導骨灰撒散,保護環境,移風易俗,成效卓著。
日本設立墓地、骨灰存放處、火葬場需由政府審批,但政府并不參與具體經營。墓地分為民營墓地、寺院墓地、公營墓地和公園墓地,消費者通過購買取得使用權。日本是寸土寸金之地,大城市里墓地價格非常貴,一塊墓地的價格從三四萬人民幣到10萬人民幣左右不等。
中央政府由衛生環境勞動大臣負責,地方上從都、道、府,到市、街道、村,各級地方政府,各司其職。市長負責審查殯葬服務經營的申請,有權發布現場檢查、勒令匯報、改善等命令。需要進行埋葬、火葬或者改葬的公民,必須遵守衛生環境勞動省的規定,向地方當局提出申請,得到批準方可實施。
日本殯葬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制度、殯葬服務基金制度、生前預約殯葬服務合同制度較為完善,制定了殯葬服務設施標準、違反殯葬法規處罰措施等。厚生勞動省舉辦殯葬指導標準考試,但不直接干預行業具體收費。日本殯葬業服務不存在漫天要價的問題,享受低保者免費安葬。
2009年,日本電影《入殮者:禮儀師的樂章》,把殯葬業者描述成“旅行協助工作”,貼切傳達人生如旅行的真意。創下全國300萬人次的觀影紀錄,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影片風靡一時,為殯葬業加分不少,大家恍然,原來生命的告別,可以是一件如此美麗的事情。許多日本年輕人搶著要從事殯葬業。
進入高齡化社會,日本殯葬市場年年成長,一年1500億人民幣龐大商機。洼田順生在《尸體的經濟學》書中提到,葬儀業毛利率高達50%,祭壇更有“黑盒子”之稱,價格高低差距達70萬日元以上。
覬覦千億殯葬大餅,零售巨頭永旺挾通路優勢,正式進軍殯葬業市場。與400家殯葬業者簽約,設計了六種不同的服務內容,從29萬8千日元到148萬日元(1.8萬到3萬人民幣),全年無休大打宣傳攻勢。
悅眾咨詢認為:今天的日本,死亡,不再是禁忌。殯葬業變身“朝陽行業”,各類推銷葬禮策劃、墓地、納骨堂的廣告,高調亮相,毫不避諱地稱其為“人生最后的購物”。殯葬服務業者各出奇招,讓告別,成為另一種美學。他們的口號是: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也要留住你最美的容顏!
德國心理學家哈澤說得好:“以前人們常常會在墓碑前懷念故人,認為這樣保持了某種聯系。但現在對許多人來說,有沒有一座墳墓和墓碑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因為只要有心,默想也能傳情,可若是無意,墓碑造得再大也沒有人來看望。”
塵歸塵、土歸土,人的一生終究回歸大地。在生命里的最后一別,不管是送者,還是行者,都會希望揮手的姿態,夠美!
美國
“美國每8秒鐘有一人出生,每13秒鐘有一人死亡。同時,國際移民每25秒鐘增加一人。大約每12秒美國總人口增加一人。” 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人口超3億的美國,一年死亡人口不下260多萬,市場規模160億美元,2.5萬家殯葬公司,去年平均利潤率6.5%。
殯葬方式分土葬和火葬,供民眾自由選擇。平均火化率不到三成,大城市不過70%。全美殯儀館27000多家,平均1.1萬人就有一家。墓地數量難以計算,從規模宏大的國家公墓,到小巧精致的家族墓地,不一而足。
美國殯葬服務業,走的是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私有化的企業管理方式,連國家公墓的建設運營,也處處可見市場機制的影子。
最大的殯葬業巨頭國際服務公司(SCI)1969年上市,員工兩萬,市值40億美元。經過半世紀發展,旗下1800多家殯儀館和400塊墓地,遍布43州,并將服務網絡向南美和歐洲延伸。
去年《商業周刊》爆出猛料,SCI為了銷售業績不惜褻瀆死者。一項集體訴訟中,原告律師岡薩雷斯稱:“SCI的信條是多多益善,公司嚴重缺乏監管。墓室和棺材悄悄打破,尸骨散落在林間,以便出售更多墓地。”
“我們真是一棵搖錢樹,”SCI財務高管福萊洋洋得意,“我們將從美國嬰兒潮一代的老齡化獲益。”今后五年美國死亡人數年均增長1.1%。這家行內一手遮天的巨無霸,不斷吞并競爭對手,消費者怨聲載道。
SCI丑聞提醒世人:市場化的殯葬服務業,離不開政府監管。美國無單行的聯邦殯葬法,相關監管法規,多散見于行政法典、健康衛生法典或其他綜合法典中。聯邦立法之外,州立法更是重要法源,由此派生出眾多規章。
細看法條,動輒幾百甚至上千的條、款、項,洋洋灑灑。內容包山包海,涵蓋從業人員、經營主體、設施建設、設備標準、經營規則、服務對象、違法行為處罰措施和救濟途徑。規定具體詳盡,操作性很強。
除了基本的行政審批許可、監督檢查、違法處罰等公法內容,還有殯葬合同、風險保證基金、金融信托等私法條款。當事人權利義務,自不必說;聽證、申訴等程序法規定,比比皆是。
悅眾咨詢首席專家張德偉先生認為:美國殯葬業最大特點,非全方位、全過程的“事先許可”制度莫屬,政府監管為重中之重。與其他經濟領域實行事后認可制度截然不同,殯葬行業中確立了全面、完善的“事先許可”制度,防范道德風險,保證專業水準。
全國殯葬管理機構是聯邦殯葬管理委員會,主要通過制定殯葬規章,宏觀指導全國殯葬管理工作。各州、縣負責本地殯葬設施建設規劃、殯葬單位設立、殯儀服務的監督檢查等工作。
經營者在提供殯葬服務之前,需要事先取得有關認定和許可。申請是否給予批準,首要考慮因素就是公眾利益。聽證會鼓勵公眾參與,重視對公眾利益的維護。
各地殯葬管理委員會擁有下列監管權限:(1)知情權(2)現場檢查權(3)調查取證權(4)罰款權(5)執業資格注銷權(6)服務項目裁減權(7)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權。此外還有警告訓誡權和司法建議權。
美國50個州,幾乎每個州都有兩到三所殯葬專科學院或在大學設立殯葬系。殯葬服務的從業人士須參加專門考試,取得執業資格,接受年檢。
美國法律規定:殯葬服務購買人,簽署合同后有十天 “冷靜期”。在此期間撤銷合同,無須賠償,而服務提供者無權撤銷合同。美國公民喪葬消費差距較大,最低1000美元,最高10萬美元以上,棺木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幾萬美元不等,骨灰盒價格最高的也上萬美元。這些消費一般由保險公司從死者養老保險金中支出。
“一旦永別,一切都隨著遺蛻的肉身化為一縷青煙,死者一無所求。只有生者營營不休。他們生命的意義和對他們生命的回憶,屬于活著的人,一如他們的葬禮。不管死者現在變成了什么,他們只存在于生者的信念之中。” 1998年美國圖書獎《殯葬人手記》,發人深省。
國內陵園產業運營專家、悅眾咨詢首席咨詢專家張德偉先生認為:美國殯葬服務業高度成熟,殯葬服務場所的數量和布局的科學化合理化、殯葬設備設施的科技現代化、殯葬專業教育的高度發達、殯葬服務的人性化專業化、殯葬工作者的專業化執業化、殯葬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市場化,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