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業(yè)的統(tǒng)一從何開始?我的看法是,統(tǒng)一首先要從最簡單最抽象的基本概念開始。在這個行業(yè)里,最高的概念就是培訓本身。培訓是什么?由于這是一個新興的產(chǎn)業(yè),人們對它的理解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進行定義的。目前國內(nèi)把講演、講座、研討與培訓混在一起,因為培訓是新興的,于是趕個時髦,無論是講座還是研討,都稱之為培訓,從而使人們對培訓的認識亂上添亂。在這里我沒有資格對培訓這個術(shù)語蓋棺定論,但我想提出幾個否定與肯定的想法,以供大家借鑒。
首先培訓不是講演。培訓在培訓師傳播一個新的觀念時有講演的成分,培訓師必須用生動的講演打動受訓者的心扉,但培訓中更要求滲入訓練的成分。還記得你參加過的軍訓嗎?為了一個:“正步走”你可能得化上一天甚至幾天的時間。培訓就是這樣,不能培訓師滔滔不絕地講完拉倒,你必須讓你的學員掌握這個技能。如果說講演是以單向式的溝通為主導,而培訓則增添了更多的互動的成分,培訓師在講臺上不僅僅是一個講師,而且應該是一個主持人,它要求培訓師與學員之間進行更多的雙向信息交流。
其次,培訓也不同于講座。講座是一個就某專題的報告。報告人必須對該專題進行觀點的陳述與系統(tǒng)的論證,讓每一個到會者都能心誠口服。而培訓不在于理論的證明,更在于把已得到實踐檢驗的新的觀念與知識傳授給大家,讓大家掌握。
再次,培訓也不同于研討。研討往往是對某一個前沿的課題展開的研究探討。參會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經(jīng)驗能力應該基本相當,否則就如同邀請一個不懂藝術(shù)的工人與設(shè)計大師一起探討一幅設(shè)計作品的藝術(shù)性一樣可笑。因此,如果你參加的是一個研討班,你應該追求的是理論的創(chuàng)新度、深度與高度。但如果你參加的是一個培訓班,你應該追求的是得到的觀念知識技能是否實用。
從這三個否定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呢?1、培訓師必須具有高超的演講能力,否則你何以讓你的學員接受你的觀點與思想呢?!2、培訓過程中必須有一部分是訓練工作,屬于提高學員技能的活動。3、培訓師不能要求學員的經(jīng)驗學識必須與你是一個水平的,你不可以在這個講臺上想到什么講什么,你應該對他們負責,不能把一些你自己還不清楚的東西,或者有背于社會倫理的觀念、不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觀點傳播給他們。必須考慮學員的接受度。對牛彈琴,錯的是彈琴的人,而不是牛。應該知道培訓是培育與訓練的統(tǒng)一。好的培訓必須是促進企業(yè)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這不是空洞的口號。
在學校里,老師的言語有校方把關(guān),有教委把關(guān),但在今天的中國,培訓師的言行還沒有一個機構(gòu)來把關(guān),以至于出現(xiàn)只要具備一點演講能力,站在臺上會煽情的,無論他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識底蘊、其觀念是否當?shù)闷鹜魄茫伎梢援斉嘤枎煛_@也無怪乎數(shù)月之前在杭州《都市晚報》登載的一個廣州培訓師在臺上破口大罵學員,要求學員當中互相擁抱接吻并美之名曰“潛能開發(fā)”的鬧劇。如果這種潛能開發(fā)是以犧牲社會道德價值標準為前提,在這樣一個十分需要誠信、需要建立新的高尚的正義的價值標準的當代中國推行這樣一種觀念,究竟有何積極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