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面子無可厚非,企業家要面子就是災難。
似乎洗腳、賣雜貨、賣米線、收廢品的生意上不了臺面,房產、金融、IT行業才光鮮。殊不知賣雜貨也可以賣成沃爾瑪,賣漢堡也可以賣成肯德基,收廢品也可以收成上市公司,而那些光鮮的電商們還一直吃了這頓沒下頓,掙扎在溫飽線上。
很多老板就不信這個邪,一心要找有面子的生意,結果,面子沒找到,連里子也輸光了。比如,再次見到徐總,他已經從身家千萬的老板變成了一個打工仔。
故事得從兩年前說起。
靠園林綠化工程公司淘得第一桶金的徐總,把公司轉給了合伙人。因為他希望有自己的土地、廠房,搞點實業的。
匆忙上項目
在浙江臺州一帶考察,徐總發現這一帶的米線很有市場,而當地的米線加工還很落后,都是手工作坊。如果將米線進行現代化的加工,潔凈衛生,一定很有賣點。徐總的想法得到了朋友們的認可。徐總決定上這個項目。
徐總的人緣相當不錯,因為他出手大方,與他相處,你能感覺到什么是海邊男人的豪氣。而當地的政府銀行都覺得這個米線項目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場,因此很快地徐總有了土地、資金,蓋起了漂亮的廠房,定制的設備也進了工廠。
徐總的效率也挺高,沒出幾個月,工廠已開始批量生產了。徐總在當地招了幾個業務員跑市場。但業務員一圈下來,反映問題真不少。首先是米線的口感不怎么好,容易發糊。另外,機器米線雖然實現了自動化,但成本并不比傳統米線低。按照目前的規模,價格太高。顯然如果要按照市場能接受的價格賣,賣一斤就是賠一斤。徐總一邊引進工程師專題研究米線的口感問題,一邊覺得必須馬上擴大機器米線的市場,而自己原來搞園林綠化,并不懂得米線怎么營銷,還是請外腦幫助自己策劃一下比較好。于是通過自己在讀的清華杭州總裁班中心主任老師的推薦,找到了杭州的一家著名的營銷咨詢公司。
咨詢公司的首席咨詢師彤老師,過去做過許多成功案例。接項目后,立即組織專家團隊就全國范圍內進行抽樣市場調研。但是米線調研還沒有進行幾天,徐總坐不住了。因為業務員天天反饋過來的負面信息讓他開始對米線這個項目的前景產生懷疑。要讓機器米線成為千家萬戶的食品不是自己原來想象的那么簡單。而且最糟糕的是,徐總這段時間常與清華的同學相聚,發現他的企業與同學們相比,實在是不上臺面,規模太小。而政府官員、銀行家們的詢問總是離不了你企業有多少人,多大的產值之類的話題。這些關心的詢問成了徐總心上的結,讓胸懷遠大的他難以呼吸。
他想如何快速搞大是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他有點懷疑自己選擇的米線項目是否正確,因為這塊蛋糕并不大,真正有米線消費習慣的也就是臺州、溫州一帶。可想而知,就是這一帶的人都接受了自己的機器米線,這個市場容量能有多少?
盲目找蛋糕
如果要做大事業,必須找到一個真正的大蛋糕。徐總覺得這個大蛋糕最好與他現在做的米線有一定的關聯,將他現有閑置的工廠空間能充分利用起來。
這個業務是什么呢?
正在搜尋中,電視電臺里曝出的“快活林”姜茶的廣告讓徐總眼睛一亮。對呀,王老吉涼茶那么火,姜茶解決的問題與涼茶正好相反,可謂是地地道道的一個藍海市場。雖然喝姜茶的人沒有喝涼茶的多,但假如全國人民每人每月喝一小罐,那也是不得了的一個市場啊。想到這些,徐總很興奮,他馬上四處去打聽收集關于“快活林”姜茶的信息。他要知道這個姜茶賣得如何,以進一步判斷自己是否可以進入。很幸運的是,徐總居然找到了這個為“快活林”姜茶代加工的金華的一個老板。老板告訴他:他這一年就是單為“快活林”加工,光加工費就收了200萬元。看來姜茶的市場不錯啊,徐總的興趣更濃了,他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新業務的前景。
徐總等不及彤老師的米線咨詢報告了,他要馬上上姜茶飲料這個項目。聯系彤老師,彤老師說在上海做調研。徐總立馬拎著幾罐“快活林”姜茶找到彤老師。他希望彤老師馬上再接一個課題,將姜茶這個項目的營銷方案一起做了。
熱情的徐總沒有想到他的想法被彤老師潑了一頭冷水。彤老師告訴他,飲料是個規模經濟的行業,現在進入已經太晚,你的資源條件都不適合做……徐總聽不進去,他央求彤老師還是考慮考慮。彤老師最終同意,在進行米線調研時順帶一起做一下這個姜茶項目的研究。
半個月后,徐總再次見到彤老師。他這次又拎上了幾罐“快活林”新出的飲料。他驚奇地告訴彤老師:“快活林”居然這么快地把姜茶換了個名稱,現在市面上賣的叫“快活林”果蔬姜茶飲料,姜的味道淡多了。彤老師分析,可能是姜茶的味道年輕人喝不慣,但“快活林”此舉將使自己的產品失去賣點。因為市場上并不缺乏果蔬飲料,而且都是些大牌。
于是,彤老師開始與徐總交流自己半個月調研下來的看法。她認為易拉罐包裝的姜茶功能飲料項目有比較多的問題。首先市場需求的性質就有問題。你別看涼茶的市場火就推論姜茶也將如此。涼茶所以能走出廣東,根本原因在于當代人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變化,假如不搞改革開放,南北飲食不是這么交融,人們不是那么地追逐功利,一句話,人們還是像過去那樣粗茶淡飯,就沒有這么多的愛上火的問題,也就不會有王老吉的今天。
市場基礎不是哪個人可以策劃出來的,營銷人應該做的是順勢,而不是逆勢。而姜茶所解決的問題與涼茶正好相反。其市場需求量是在縮小而不是擴大。更何況易拉罐姜茶所提供的利益有很多的替代品可以解決。飲料首先是口感第一,假如其口感與飲料選擇的目標市場——年輕人的口味不匹配,那么這個容量就會更小。
功能性食品不同于藥品,其功能的解決不能犧牲口味。另外飲料也非常強調安全性和購買的便利性。如此必需要有足夠的品牌拉動和廣泛的渠道匹配。像徐總靠這樣一個單一的品種進入渠道,做傳播,成本很高,飲料毛利空間根本無法支持。恐怕等不到你推出多個品種時,你已經倒下了。即使真的挺過了,也未必能存活下去,因為姜茶飲料這樣一個產品,沒有任何的進入壁壘,拼的就是渠道、規模、品牌,現在飲料行業已是寡頭壟斷,假如你真的開辟了這塊市場,那么娃哈哈姜茶、農夫姜茶你也干不過,其結果你就是一個旭日升的下場……
彤老師講了很多,徐總半懂半不懂。有一點他知道彤老師是為他好。哪有放著錢不賺的道理。所以徐總還是接受了彤老師的意見。但心里這個不甘啊就別提了。而且越是看到電視臺上熱播的“快活林”的廣告,看到其明星代言劉儀偉那張甜蜜蜜的笑臉,還有眾多浙江明星的參與吆喝,徐總的心更是被刺激得癢癢的。
敗走麥城
他開始更加努力地尋找下一個大蛋糕。盡管這半年里,米線業務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高薪聘請的米線專家解決了米線的口感問題,米線質量也逐漸穩定。同時按照彤老師米線的營銷策略進行了渠道布局,新的營銷總監到位,銷售隊伍也初具規模……但徐總還是對米線產生不了好感。他還是覺得這個米線市場太有限。他希望他的產品是那種全國人民每個人每天都離不了的東西,因此這期間他沒有一天停止思考過找新的產品。海蜇之類的海產品、海鮮小食品都曾經被深度地關注過,每次都是興致勃勃地拎著樣品找彤老師,每次都是被否定。
但在每次被彤老師否定的過程中,徐總也逐漸地聽明白了一些道理,像他這樣的企業找項目還是有一些原則的,譬如說渠道資源共享的問題。因此當徐總在為米線購買原料大米的過程中,發現大米應該是與米線最接近的東西,因為渠道還可以共享,他的神經立馬興奮起來。
于是他又來找彤老師。此次他不想再征求彤老師的意見,而是告訴彤老師他的主意已定。因為他與五常當地的負責人將合同都簽了,第一筆款也付了。不管彤老師再有N個理由,這個項目上定了……彤老師無言。
兩年后,好久沒有與徐總聯系的彤老師通過第三方得知:徐總已不再是米線的老板,也不是某品牌大米的老板,現在的身份是為某米品牌打工仔,而且東躲西藏,因為欠了一屁股的爛賬,害了不少的官員和銀行的朋友,還有借錢給他的親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