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咨詢那么多年了,碰到客戶,經常性地會冒出一個問題:委托你們做營銷方案,你們能給我們增長多少
銷售額呢?非常正常。因為百分之九十九的咨詢公司、
策劃公司都在給企業灌輸:通過他們的
策劃能給企業帶來多快的飛躍。有些的廣告詞就是“讓老虎飛起來!”而我的回答卻讓他們十分地吃驚:對不起,我們的方案不會給你馬上創造
銷售額的大提升,而且短期內還可能會導致你
銷售額下降。不過經歷這陣苦痛后,你的業績會大幅度提升。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給你的是一個營銷模式的創新,它是企業整體的變革,而不是戰術上的一點一滴地改革。如同西醫治病,頭痛醫頭,立竿見影;中醫旨在調理,整體改革,從根本上改革。我們做的恰恰是后者。
這幾年,多數的企業總是處于躁動中。躁動的表現有:不斷地換人。從
中層到高管。盲目地追求速度和規模。
引起躁動的主要原因有:
企業經營只有思路沒有將思路系統化,
戰略,如此便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調整策略,不斷地改變對經銷商、對
銷售人員的政策,引起員工不滿,導致渠道與員工人心不穩。
企業老板為外部鼓噪的環境所蠱惑,將規模、速度作為衡量企業成功的首要標準,拼命往大里做,追求速度,導致目標設計偏離實際情況,員工難以實現,心態浮躁。
企業老板不問企業實際可得的
人力資源情況和管理能力,目標高遠、策略宏大,實施困難,期望值受挫,引起浮躁。
其實企業的發展不能只有戰術沒有
戰略。
戰略是對事物發展的本質的規律性地趨勢地把握,是內容。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須學會制定
戰略,科學地把握未來。以為有思路就有出路是不對的。思路每個做企業的老板都有,但那還只是點子狀的思維,往往缺乏對內外環境系統的深入地整理和思考。
戰略本質上是在大量掌握內外部環境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找到企業發展的真正命脈。這是一個科學地論證和邏輯地解析過程,絕不是
策劃出來的。
盡管業界這幾年一直也在探討做大與做強的關系問題,但在企業實踐中,大多企業老板為往年發展的業績所鼓舞,不愿意將速度降下來。由于大多民營企業的創業發展都是捕捉到了
市場發展的快速成長期,經歷了多年的快速增長后,信心與自我期望大增。因此當
市場已轉入成熟期后仍然堅持以往的經驗,謀求原有的速度。特別是
市場成熟后利潤率是逐年下降,也促使老板希望通過規模的擴大維持原有的利潤狀況。這些都導致了心態的浮躁。因此,了解
市場發展的規律,依據規律來制定企業發展的節奏,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相對靜),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對企業科學地制定發展
戰略是十分有益的。
事物的發展本身是靜動結合、螺旋式發展的規律揭示了在快速增長后必須進入一段時間的盤整期。
就營銷的角度看,營銷的
戰略一般適合3-5年一個周期。一個營銷
戰略就是一個營銷模式。從這一輪的營銷模式過渡到下一輪的營銷模式,既有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有差異。這種差異的認識和界定就是深入辨析
市場、競爭與自我能力發展的結果。從今天的時代看,再簡單地照搬同行“大哥大姐”的營銷模式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意味著永遠的落后。企業必須充分關注模式地創新才有可能真正地大發展。但是從現有的模式發展到新的模式的研究和實施都是一個十分苦痛的過程。畢竟這是一個深層次的改革、系統地全面地改革。為此可能準備工作就要有一個比較長的時期。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從事企業營銷模式創新、整體改革的咨詢工作。從營銷
戰略的設計到組織體制設計,到營銷整體業務流程的再造。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動則就是一年的工程。但它的優點是,一旦進入新的模式,開始新的運行方式,企業的增長速度會得到革命性地提升。營銷進入新的時代。而進行營銷模式創新改革的前提是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從浮躁的心態中解脫出來,開始反思自己的模式,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沒有一個深層探索的心態,沒有一個務實的作風,模式的改革只能是一場紙上談兵式的運動.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螺旋式地發展意味著當一個模式發展到頂端后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圓。在每一個圓中,前期是求速度、求增長,但當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須進入調整整頓階段。對企業的管理進行改革。鞏固已形成的模式,把老的模式發展到極至,并孕育新的循環。此時需要企業靜下心來。仔細地研究現有的
戰略,研究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已變化的部分,研究自己現定的
戰略是否與變化了的環境不相匹配的地方。
一個處于事務中的老總很難靜下心來研究營銷模式的創新,大多數的老板受到知識的局限很難在
戰略上進行深度思考。最多可能涉及地是
戰略方向問題。而一個參與經營的老板就更難了。眼前急要的問題往往掩蓋了一些更深層次的重要的問題,人事問題又使再明智的老板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因此讓企業靜下來,說說簡單,但讓老板自己來做這事并不容易。此時借助外力就變得十分地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