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的金融危機,永遠的企業危機——(4)我們的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
我經常在一些媒介上看到這樣一句廣告語:我們的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每當看到這句廣告,我總是想起一個故事,有人去市場上買鸚鵡,問“這只多少錢?”答“500元。”“怎么這么貴?”“因為它會唱歌。”“那一只多少錢?”“1000元。”“怎么更貴?”“因為它會5種語言。”“旁邊的一只多少錢?”“2000元。”“怎么越來越貴?”“因為它會思考!”從這個寓言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會思考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思想是有價值的
一二十年前,長城的名氣遠遠大于聯想,那時候很多機構、科研所和企業想采購國產電腦時,很自然地想到長城,聯想當時還只是中關村一家跨國公司的代理商而已,與聯想同時起步的還有四通、科海、京海等。但聯想當時認為,企業的戰略落腳點應該是人而不是產品,所以聯想93年就給了員工35%的股份。正因為聯想那時候就有這種經營思想,所以今天聯想把許多和它同時起步的甚至超過它的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身后!而長城一直在產品上徘徊,認為企業的戰略落腳點應該是產品,只要產品好,不愁企業沒有前景,所以就沒有給管理層和員工股份,盡管這幾年也在奮起直追,但與聯想還是有差距的。兩者一二十年前的思想差距,造成了今天企業規模、社會地位、品牌影響、市場占有率的巨大差別,因此我們說,企業過去的思想決定了企業今天的狀態。
法國有一名心理學家叫法布爾,他做了這樣的一個實驗,他讓一群螞蟻首尾相連,再連成一個圈循環爬行,圈內圈外都有食物,可螞蟻對近在咫尺的食物竟然視而不見,依然按照同類發出的信息循環爬行、爬行,直至餓死或累死!法布爾看后,無限感慨,他認為這是思想的慣性。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有時真的和螞蟻很相似,在幾十年大工作、生活、事業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循環,沒有思想的解放和突破,正如羅曼 ·羅蘭在《約翰·克里斯朵夫》里寫道:多數人本質上只活到二十到三十歲,這個年齡層一過,他們就成了自己的影子,余生也只是在模仿自己的過程中度過,并且以一天比一天更機械更離譜的方式,重復他們以前說過的、做過的、愛過的人和事!
假如魯冠球沒有順應形勢的思想,萬向集團能有今天嗎?假如當年王安有企業圍繞市場的思想,那王安電腦還會消失嗎?假如聯想當年前沒有那種經營思想,它能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嗎?假如松下幸之助沒有“下雨打傘就是經營”的這種思想,他能帶領松下迅速發展嗎?假如IBM沒有那種與時俱進的定位策略思想,它能夠從墳墓當中走出來嗎?所以,企業過去的思想決定了企業今天的狀態,決定了企業今天是處于危機當中還是處于蓬勃發展當中?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很多的企業靠著我們上文多次提過的思維模式馳騁國際市場,結果在金融風暴來臨的時候,他們遍體鱗傷、苦不堪言、危機重重。同樣,企業今天的思想決定將來的狀態,決定將來是面臨危機還是興旺發達!金融危機也許在幾年時間內會過去,但企業經營的危機將會一直伴隨著企業,企業將如何抉擇?不過有一點要明白,那就是們的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
目前對于中國眾多企業感到困惑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企業為何難以走得更遠,原因之一是企業用管理的方式去行事,而不是以戰略的方式去思考;戰略解決企業未來的問題,管理解決企業目前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思想有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這不僅對一個企業是適用的,對一個國家同樣適用。
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都是以一場思想解放運動為先導的,而我國清朝時期的洋務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領導這場運動的人封建傳統思想依然如故。
鴉片戰爭的失敗,并沒有使國人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腐敗,僅僅使部分有識之士承認了洋人的“船堅炮利”,于是,這些有識之士就在探求“師夷之長”強國強兵。在同治中興,即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后的十幾年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始引進國外軍備生產技術。1855年,曾國藩在江西設立了小型兵工廠,1861年,又在安徽安慶設立了一個兵工廠和船塢。1865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這個工廠生產了一些小型的裝甲快艇、步槍、火炮、子彈之類。這些早期工廠盡管對增強國力作用十分有限,但卻作為洋務運動之始,成為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開始的這個時期大約正是日本發生巨變的明治維新時代。這就是說,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并不比日本晚。但為什么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呢?到20世紀初期,日本這個“蕞爾小國”已成為一個工業和軍事強國,而號稱地大物博的中華帝國仍然積貧積弱,只有挨打被侵略的份兒。原因就在于明治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而洋務運動只是封建制度下的經濟振興,所以,中日兩國經濟的差異在于制度,但制度的差異又在于思想意識。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就有一些思想解放運動,盡管“脫亞入歐”這種全盤西化的主張在今天一些人看來仍屬于“過激”,但沒有思想上的“矯枉過正”就不足以改變一個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中國當時并沒有發生這樣一場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這種幾千年的傳統保守與封閉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成了中國現代化最強大的阻力。列寧說過,傳統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在中國,這種傳統可怕到足以阻擋一切歷史前進的腳步,哪怕是根本不觸及政治制度的微小經濟進步。洋務運動所遇到的正是這種強大而可怕的傳統。洋務運動的推動者不僅沒有去觸動傳統思想,連他們本人也是傳統思想的信徒。這是洋務運動失敗,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極為緩慢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要求全民都得到思想解放,也不能阻止那些頑固的保守派帶著花崗巖腦袋去見上帝。但推動工業化的領軍人物必須解放思想。洋務運動的悲劇就在于領導這場運動的人封建傳統思想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