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反哺”,我的腦海里總是出現這樣一幅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家里任勞任怨、憨實質樸的老大無怨無悔地秉承著長兄當父的職責,艱難卻又永不言棄、渴望弟妹們能能成龍成鳳、有出息,給家里帶來榮譽與興旺。至于以后自己能得到什么,老大不知道,只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是責任。
這也是我們農民的真實寫照。
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前的烽火歲月就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論斷。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廣闊的農村,廣大的農民兄弟是孕育我黨的沃土;冒著生命危險支前的農民大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供給,那是親人般的骨血深情。
革命勝利了,面對一窮二白的現實狀況,我們廣大的農民兄弟以大寨的精神與天斗、與地斗,因為他們有一個簡單卻又深賦哲理的信念:將來一定會好的。
于是,革命勝利后,安定下來的農民子弟有機會學習變成了城里人;于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更多的農民子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更多的農民兄弟還是日復一日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變成城里人。
由于城里人不屑那些臟亂的、繁重的工作。于是,我們任勞任怨的農民出現了---------農民工。在建筑業、采掘業、搬運業、農民工已占80%至90%。據GDP顯示,15%至30%是由農民工提供的。據統計,一個農民工一年創造25000元的價值,除7000元左右的工資外,18000元留給了城市。用除生活費以外少得可憐的工資返回支農,雖少得可憐,但這筆資金卻超過了國家對農村的財政總收入。足以讓素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甘為孺子牛的農民們欣慰和滿足。所以,他們忍受著城里人的歧視,承受著超負荷的勞動強度,很少會享受到節假日的清閑。至于讓城里人掩鼻反胃的臟亂,在他們看來顯然就不是問題了。因為他們秉承著一個信念:將來一定會好的。
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其中提到的“反哺”,出自于《本草綱目.禽》。其中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此漆黑丑陋的小鳥,被人們視為非吉祥物,難登大雅之堂,不入水墨丹青。今天我們的總書記卻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中用上了“反哺”這個詞,意指對農村、對農民感恩之心。農村、農民,從共和國建國前至今,為了國家的富強,一直都是默默地、盡心盡力地付出。時至今日,我們的城市發展了,工業復興了,政策提出反哺農村,回報農村,這是理所當然,義不容辭的。關鍵是我們的職能部門、專家學者,在具體實施的過程當中,要從思想上,從內心上,用一顆真正的,感恩的心,去落實我黨制定的這項支農政策。就像回報當年含辛茹苦供養我們上學生活的父母、兄長;就像當年百萬農民支前一樣一腔熱血;就像連慈烏都知道反哺養育之恩一樣的盡心盡力。我們的國家還不足以對農村、農民的恩德以涌泉相報,那么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更應該節約一切費用,真正的把政策落到實處,把資金物資用在農村、農民急需的地方。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這不是還債,所以不要心不甘情不愿;這不是施舍,所以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更不是救世主,所以不要趾高氣揚,自以為是。是反哺,是感恩,要用一顆虔誠的、敬畏的心,因為他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因為當年他們的付出造就了今天共和國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