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日本人是很能學習和吸取外來文化的。當年,他們跑到中國來,學了不少東西去,連文字都是從中國進口。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以西洋為師,一大堆先前聞所未聞的新名詞涌入日本,頗有些應接不暇。他們的辦法,是用從中國借來的漢字去對付,反正借一回是借,借兩回也是借,一客不煩二主,干脆一借到底。 日本人的本事也不小。 日本人是很能學習和吸取外來文化的。當年,他們跑到中國來,學了不少東西去,連文字都是從中國進口。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以西洋為師,一大堆先前聞所未聞的新名詞涌入日本,頗有些應接不暇。他們的辦法,是用從中國借來的漢字去對付,反正借一回是借,借兩回也是借,一客不煩二主,干脆一借到底。 具體說來,方式又有好幾種。 最便當的方式當然是用現成的漢語詞匯來意譯,比如文化(culture)、文明(civilization)、革命(revolution)、經濟(economics)。這些詞,中國老早就有,但意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比如文化的意思是文治教化。西漢劉向《說苑》的《指武》篇說:“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那意思是說,咱們是“禮義之邦”,從來不興隨便動武的。先用“文”(文明)去“化”(教化)你,要是“化”了幾回還是老樣子,不肯改過來,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顯然,這里說的“文化”,就有些“和平演變”的意思,和現在所謂“文化”滿不是一回事。此外,文明的原意是文采光明,經濟的原意是經世濟民,革命的原意是變革天命,也就是改朝換代,即《周易》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 ·日本人是很能學習和吸取外來文化的。 如果沒有現成的詞匯,日本人就會用漢字造一個出來,比如歷史(history)、辯證法(dialect)、共產主義(communism)。這些字都是中國有的,這些詞卻是日本人造的。科學、原則、政策、單位、對象、條件、成分、關系、系統、意識、觀念、概念、目的、意圖、代表、前提、現象、背景、現實等等也是。日本人不但造詞,還造字,比如“癌”和“腺”就是日本人造的。還有呎(英尺)、(毫米)、浬(海里)、瓩(千瓦)也是。 這幾種方法,日本人在搞翻譯時,是綜合運用的。比如漢語中原本有“精神”這個詞,意思是精氣和神明,那就用來翻譯spirit好了。但與spirit相對的matter卻沒有現成的漢語詞匯可用,便發明一個“物質”。此外,相對與絕對、具體與抽象,也如此。相對和具體這兩個詞,是中國原有的,本義是“相向而對”和“具有全體”。adsolute既然和“相對”(相向而對)相反,自然是“絕對”(絕無所對)。照此邏輯,則與“具體”相對的,就應該是“抽體”,怎么是“抽象”呢?原來,日本人已先把concrete翻譯為“具象”了。其實,抽象和具象,我們也仍在使用,只不過主要用于美術領域罷了。 老實說,接觸西方文化,日本人也未必就比我們早,態度卻要積極得多。為了富國強兵,他們甚至主張吃面包喝牛奶,和洋人通婚。引進些西洋名詞,自然更是不在話下。于是,等到中國人也要引進時,日本人已經翻譯過了。那就省點事,照抄過來,免得再費“精神”。早年《海國圖志》(這本書是魏源受林則徐委托編的)中翻譯過的那些名詞,則只剩下地球、赤道、公司、螺絲釘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