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市場銷售取得巨大成功后,“百家講壇”又一本結集《易中天品讀漢代人物》1月16日正式面市,首印15萬冊。
自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漢代人物風云”,他妙語連珠、充滿活
力的說史風格,迷倒了無數觀眾,一些“意粉”甚至自發地在百度貼吧里為他建起了一個“易中天吧”。而2006年,易中天又和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簽約,準備再講一年的“三國”。 偶爾會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
記者:您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做系列講座《漢代風云人物》獲得熱烈反響,一些觀眾甚至自發地在百度貼吧里建起了一個“易中天吧”,他們自稱“意粉”(易粉)、“乙醚”(易迷),您經常上去看帖子嗎,親自回帖嗎?
易中天:我偶爾會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也確實自己回過帖。但有件事我是要說明一下的,我在成都的時候因為回帖暴露了我的IP地址,電腦遭到了黑客攻擊,毀掉我正在寫的文稿,從此之后我就只看帖不再回帖了。
漢代是中華民族的成年期
記者:您講的是漢代風云人物,您怎樣看待漢代這一時期?
易中天:我認為漢代是我們民族的一個上升階段。前邊是春秋戰國,是我們民族思想最活躍、生命力最旺盛的黃金時代。馬克思說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時代”,而春秋戰國就相當于西方古希臘時代,馬克思曾對古希臘這個童年時代予以很高的評價,我們也應對我們民族的這個童年時代給予很高的評價。接下來的漢代是我們民族的成年期,在經歷了春秋走向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一方面有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開始走向成熟。
這個成熟主要表現在形成了宇宙觀,在先秦是不怎么談自然、天的問題,漢代提出了“天人合一”觀念,漢代在哲學上思考宇宙人生;文學藝術上也有很多探索;政治上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制度,為后世的政治奠定一個基礎。
記者:據調查,“意粉”有七成是13歲到29歲的年輕人,能帶動這樣一個群體的人去關注中國歷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您認為這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易中天:我在《帝國的惆悵》的后記里說:歷史總是讓人惦記的。因為我們不能割裂歷史來創造現實,這也是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里談到的。
過去的很多歷史著作實在太艱深了,一般的觀眾和讀者很難接受。歷史學家擔負學術的責任,他負責的對象是學術界。但是我認為應該有一些人來向大眾負責,但這種負責又不是用“普及”能來概括的。我從來不使用“普及”這個詞,“普及”是只要把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實上絕非這么簡單。我用的是“品讀”,我認為“品讀”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讀”是要去品味、去閱讀,能找到里面能給現代人以啟迪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別把歷史人物“臉譜化”
記者:您的這本《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中介紹了韓信、項羽等人物,您認為他們在政治上的失敗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應該如何去“品讀”歷史人物呢?
易中天:這些人物失敗都是因為他們人格上的缺陷。比如說韓信,他的重要問題就是“不徹底”,朋友沒有維系到,也沒有太大的敵人,他對劉邦有忠誠的一面,卻沒有忠誠到底成為一個忠臣,也有反叛的一面,但是沒有成為一個徹底的反賊。這與他人格的缺陷有關。項羽是“匹夫之勇”,也是一大缺陷。但他是一個本色英雄,后世得到很多的同情。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訴大家項羽不僅有值得同情、值得喜歡的一面,他還是有缺陷的。
現在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糾正傳統上品評人物的一個誤區,就是一說到某個人物,這個人是君子,那個人是小人,完全把人物“臉譜化”。其實每個歷史人物都很復雜,尤其是大人物。
我做的這些歷史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臉譜化,盡量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把人性當中矛盾的沖突的復雜的那面揭示出來,這樣對我們才更有效果。
2006在央視開講“三國”
記者:有消息說您2006將在央視開講“三國”,您講“三國”跟講漢代風云人物有何不同?
易中天:是的,我和中央電視臺合作,計劃做一年的“三國”。“三國”第一講是正月十五正式播出,然后每周六、周日播。
“三國”其實是比較難講的,以前的那種已經有過的方式都不實用了,跟講《漢代風云人物》不一樣,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講。這段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我們是想把這段歷史整個講一遍,會涉及到很多人、事。第一集是個開場白叫《大江東去》,是個總的帽子。接下來講的就是曹操,以曹操為線索來講三國,我是把人和事混編在一起,很難說哪些是講人哪些是講事,“三國”講座做成電視連續劇的結構,每一集最后都會有一個懸念。
記者:您認為三國人物和漢代人物相比,哪個更有魅力?您最喜歡的是那個朝代?
易中天:我對歷史人物和朝代沒有特別偏愛的,我認為學者不能有偏見,一定要用客觀的態度去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