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波資歷背景
吳江波老師簡介
吳江波老師,男,漢族,1966年7月生,澳門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在職研究生,國家注冊人力資源管理師,廣東省勞動學會、廣東省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會員,江門市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會員,江門市質量協會會員,現任職廣東省江門市某公司管理顧問兼管理辦主任、管理者代表。吳江波老師從事企業經營管理工作20年,主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立、人才隊伍和制度化建設、企業管理項目改善實施和質量管理體系推導工作,特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工作能力,主導完成企業管理改善方案46項,主講企業管理培訓課程166個近600場次6萬人次,曾獲得國家和省市地方獎勵6項,發表論文11篇,為我國企業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是公認的學者型、研究型、實戰型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
根據BSC和KPI的原理,結合廣大中小型企業的實踐探討,吳江波老師獨立設計與開發了一套適用中小企業的績效考評模式——“定性定量法”,該模式主要結合戰略管理原理,建立核心績效考核體系,確定主要業績定量考核與工作表現定性考核的方法。該理論同時被收錄在中國社科院人力資源中心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項目課題組備案研究論文。該模式自開發以來,已有省內十多家企業成功應用并獲得普遍認同與好評。
就如何構建企業績效考核系統展開研究,吳江波老師針對小型機械制造企業特點,通過對激勵理論、績效考核工具理論及績效考核方式方法理論的理解與綜合評述,充分運用調查研究、工作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與工具,重點研究與實證分析了中小型企業績效考核的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討了績效考核的目標設置、考評指標與權重、考評方法及工具、績效溝通改善方法,并創新研究開發設計了基于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的部門聯責承包制考核模式——“統分結合法”,即通過BSC與KPI考核方法的原理,針對企業部門管理的特點,在各部門的考核根據部門承擔的責任與目標設立了不同的核心業務指標和不同權重,從而將企業的統一指標與部門核心業務指標有機結合,已在服務單位成功實施,豐富了KPI工具理論的管理實踐,具有現實的意義。“基于價值貢獻的KPI模式下的部門績效考核方法實證研究”項目,獲得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0年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優秀研究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唯一來自企業一線的二等獎獲得者,也是最高獲獎者)。
在經濟學方面,吳江波老師首次提出“過程增值-效能經濟”理論模型,強調“在組織經濟運行的所有過程中必須實現增值”的實用經濟理論觀點,徹底顛覆了 “經濟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傳統觀念,同時在企業實體經濟領域成功運用,豐富了新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學理論,對于探索企業經濟管理,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低碳經濟社會作出了一定貢獻。
在管理學領域,吳江波老師提出“制造項目管理”理論、“黃金分割管理現象”管理科學概念,與傳統目標管理、項目管理、管理二八理論不同,強調“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管理活動中普通存在黃金分割比例現象”(命名為“和諧美現象”),成功探討中小型企業中高層核心團隊建設、年薪制工資與年終分紅激勵制度設計,并創新研究開發設計了適用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績效考核模式——“統分結合法”和“定性定量法”。
2006年8月,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2006中國杰出人力資源管理者”榮譽稱號;2008年6月,獲得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頒發“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管理成就獎”;2009年2月,獲得陽光教育培訓中心、珠三角民營企業發展研究中心頒發“陽光發展貢獻獎”;2011年5月,獲得廣東勞動學會、廣東省人力資源管理協會頒發“2010廣東省最具價值人力資源總監”榮譽稱號;2011年5月,獲得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0年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優秀研究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