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市場需求大、興起時間短、速度快。伴隨著培訓業的紅火和人們對培訓的迫切需求,培訓師,一個神圣而光榮的稱呼,逐漸從高閣深閨中走了出來,成為對社會有極大貢獻、同時也實現了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職業象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為亮麗的職業之一。
對比國內以百萬計的企業和它們旺盛的培訓需求,國內符合要求的、出色的培訓師卻寥寥無幾,嚴重缺乏。數據表明,全國擁有專業培訓師能力的職業培訓師人數僅有三、四百人。根據對中國培訓市場和企業需求的分析,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將需要30萬名合格的培訓師去滿足企業的培訓需求。中國培訓師人才處于嚴重不飽和狀態,缺口非常巨大。一個成熟的培訓師日薪在4000元以上的屬于正常,上萬元的日薪也并非神話。
不少有志于將培訓業作為職業發展方向的有潛力的青年人,在還未入門之前,往往苦于尋找這樣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和展現自我風采的平臺。
作為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第一品牌--影響力教育訓練集團,將在七月中下旬提供這樣一次機會,只要您有強烈的向培訓行業發展的愿望,并且具備相應的潛力和資質,我們就會搭建一個任您發揮的廣闊平臺。
主辦單位:中華教育研究會
承辦單位:影響力教育訓練集團
協辦單位:《環球商業評論》、《第一財經》、《新京報》、和訊網、搜狐網
參會對象:培訓師、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培訓總監、
企業高層或者有志向培訓師發展的優秀青年
上海專場:2007年7月10日-11日
北京專場:2007年7月24日-25日
據悉, 2007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達600萬,2006年未就業畢業生100多萬,而社會面向應屆生只提供不到500萬的崗位,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持續走高。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們東奔西走于人才市場,他們使盡“看家本事”,卻無法獲得企業的認可,找到滿意的職位。
為什么企業對應屆生如此抵制?一家世界名企的HR主管對應屆生的評價: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缺乏經驗、主動性、責任心、自我約束能力等適應工作的職業素質,需要比較長的適應期。企業需要拿出大量成本對他們進行再培訓再教育,結果還不一定能夠留下他們。
——很顯然,中國公立教育已經與社會需求脫節。為什么會這樣?
(小標題)大學精神的喪失
原因之一是大學精神的缺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真理、為社會,踏踏實實鉆研,認認真真為人——這是大學精神的精髓。
我國一線名牌大學每年拿著國家幾十個億,購買國外的先進機器,聘請國內一流的教師,但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卻少得可憐。曾經有報道,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的本科生發表的論文,有好多國內的教授都發表不出來——大學精神的喪失是從校長、教授到普通學生的整體喪失。不要說是我們經濟水平,硬件水平不如人家:西南聯大時期培養的名教授和名學生不計其數;六七十年代“兩彈一星”、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每一次的成就都沖破了物質條件的限制。
而現在,看看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們在想什么,做什么:校長們忙著搞聯合,蓋大樓,擴大招生;教授忙著四處跑,接項目;學生們則是往熱門專業擠,忙攀比、忙出國,忙考研——真正安心做學術的很少。相當比例的學生以穿著時髦而驕傲,高檔消費品的使用日趨普及,以讀書、求知為志趣抵擋不住滾滾紅塵的誘惑,莘莘學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已被浮躁、喧囂、功利的社會所同化,感受到的是消費、攀比的壓力,而不再把學業更遑論真理的追求放在重要位置。據悉,大學生年均消費萬元以上,已超過普通城鎮居民年收入,在這一令人驚訝的調查數據背后,正是大學精神流失所導致的價值失衡。
(小標題)公立教育已變成“國有企業”
大學生高分低能導致企業抵制,與這些年來流行的所謂“教育國企化”有相當的關系。這里所謂“教育國企化”,是公立高校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向政府要政策,將大學變成“國企”。
高校擴招,背后就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學生多了,學費收的才多,國家撥款才多,那么多的老師才有課上,才有獎金可拿,甚至是有房住。然而,學校只管擴招,只管接收,然而對于“產品”的質量如何,銷路如何,似乎是不太重視的。雖然有時候大學搞一些就業率的調查,但是誰知道這里面的貓膩有多少。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為下一屆招生做準備,就再就業率上下功夫,實在不行把你推向就人才市場,把檔案掛在那里,也算是沒有拖學校的后腿。這種把學校當企業辦的領導,一再強調“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把學校搞得一塌糊涂,負債累累,也不需要負什么責任。因為大學還是事業單位,領導還是組織任命,大不了換一個地方繼續“領導”。
于是,大學們的普遍情形就是把學校當國有企業辦,背了債務讓國家來買單,領導們不需要負任何決策責任。大學領導說到底還是執行了上級領導的指示,否則,大學們不可能普遍出現這種盲目擴招、盲目擴建現象。
(小標題)社會要對畢業生再培訓
國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進行高校教育之后,又要投入大量社會成本對畢業生進行“回爐再培訓”。勞動力雖已市場化,但壟斷的教育沒有制衡,只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顧社會需求,盲目生產。它霸占最好的教育資源,使用最好的原料(優質學生),卻粗制濫造,生活出不合格的“產品”。高校中,名教授剽竊、博導被自己的研究生炒了魷魚、院長嫖娼、“朱蘇力招博事件”等丑聞也是層出不窮。這種環境中“熏陶”的大學生,更是把大學當作自己職業的鍍金所、培訓基地,現實功利性非常明顯,心態浮躁,盲目攀比,整天忙于吃喝玩樂。再加上,現今大學教育的內容也純粹是空洞的理論,嚴重缺乏實踐操作性。因此,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幾個是真正掌握實際技能的,就可想而知。國家在高成本投入到大學之后,又必須在學生工作之后,投入大量社會成本對其培訓。而這些社會成本無一例外地落在了企業的身上。為了避免承擔“社會成本”,很多企業選擇了拒絕應屆生……
國家政府頭痛,市民百姓抱怨,畢業學生茫然——中國現今的公立教育已成為國民的一處心痛。2007年的700多萬求職者路在何方,如何通過有效果措施給政府解難、幫助700萬高校畢業生尋找出路,成了眼前又一個迫切需要我們深刻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事實證明,中國傳統的公立教育不能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只有依靠社會力量辦學,實行大學教育產業化,才是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社會力量辦學不僅可以更好地與市場經濟接軌,促進學生就業,即扶上馬送一程,加速學生自立,還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威信,加速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有利于科研解決實際問題和弱勢企業及個人創業和發展,以及學校發展壯大和形成規模經營等眾多優勢。社會迫切需要中國教育引進新的力量,為我們的青年們創造一個踏實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