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親子溝通的保證,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課題一:左右我們情緒的,究竟是孩子的行為,還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和評價,甚至僅僅是我們當時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緒的來源。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壞情緒歸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左右我們的情緒,那么為什么你面對同一種行為,卻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孩子很頑皮、淘氣,心情好時你會覺得是活潑可愛,但心情不好時卻覺得煩人、討厭,有沒有?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同一種行為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你認為聽話是好孩子,所以不聽話你就會生氣;而我認為獨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備品質(zhì),聽話不是,所以孩子質(zhì)疑我時,我不僅不生氣,還會欣喜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真正左右我們情緒的,其實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有時甚至僅僅是我們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緒主人。當我們懂得了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就不會再用“你真讓我生氣”,“你真讓我失望”之類的話批評孩子,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說:“孩子,別看你只有3歲,但你要對30的媽媽情緒負責。”一個真正能對自己情緒負責的父母,會把自己當成情緒的主人:“我覺得很生氣”,“我有些失望”。
課題二: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否定和壓制自己的情緒,而是尋找適合自己又不傷害孩子的緩解方式。
情緒管理,從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情緒是人內(nèi)在的體驗和主觀感受,是自然產(chǎn)生的感覺,沒有對錯之分。有對錯的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所以說,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不是壓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緒,那樣不僅無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積壓的情緒,還會以極端的方式釋放,對家人也是一種災難。
所以,無論我們產(chǎn)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選擇去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把能量用于尋找到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上。
接納自己的情緒后,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而又不傷害孩子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為發(fā)泄自己情緒的工具的表達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緒釋放和表達方式呢?只要確保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的大原則,如何表達是我們自己的自由和權利。比如:學著擁抱情緒,想哭的時候就讓自己哭會兒;找朋友傾訴;運動、閱讀、唱歌、畫畫等等。
課題三:當父母可以接納和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之后,不要忘記關注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且?guī)椭⒆幼R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所謂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擊性的行為,以及哭鬧、滿地打滾等讓父母惱火的表現(xiàn)。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緒、情感的表達能力和方式的表現(xiàn)。這個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
就像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一樣,對待孩子的任何情緒,我們也都要給予無條件接納。對孩子情緒的接納,是對他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當人的基本體現(xiàn)。同時,情緒也是一種能量,一旦涌現(xiàn)便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現(xiàn)負面情緒反應時,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否定、壓抑。當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為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孩子脾氣大、沒耐心、膽子小、愛頂嘴、愛哭等一系列問題,都源自于父母沒有及時給孩子做心理引導。
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我們要試著幫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提示:當孩子或他人表現(xiàn)出某種情緒時,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氣”,“明明看上去很傷心”,教孩子識別各種情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