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改變果實,你首先就要改變它的根。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中,提出過“財富原則”,你的收入只能增長到你能增長的程度。
也就是說,你一生所能賺到的錢,是有定數的。
賺錢是因果論,而不是結果論。
因決定果。我們的認知和選擇,決定了在追求財富的路上能走多遠。
01
努力是支點,選擇是杠桿。
網友@木兵講過他師弟Kevin的故事。
Kevin大學畢業后,進入某報業集團做編輯,每天下午采編,晚上寫稿到凌晨。
木兵問他:“你希望三年后的自己,是怎么樣的?”
Kevin回答說:“希望年薪可以達到二十萬,再買輛車,載著爸媽去玩。再買套房,把老婆娶回家。”
木兵跟Kevin說:“你的愿望一個也實現不了。傳統報業正在衰落,你現在月薪6000,再過三年,薪水也變不了多少。”
于是,kevin果斷跳槽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策劃。
三年后,他所有的愿望都實現了,而繼續待在報社的同事,卻在面臨失業。
你會發現,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選擇。
正確的選擇,可以事半功倍;錯誤的選擇,只能是事倍功半。
騰訊員工星徹2010年大學畢業時,同時收到了幾份offer,但他選擇了工資較低的騰訊。
同學們都嘲笑他傻,但他卻說:“我想到騰訊去學東西。”
短短三年時間,星徹的工資漲了5倍,遠超當初一起畢業的其他同學。
2013年,星徹又看上了微信,于是主動申請轉崗去微信事業部。
兩年內,星徹工資又漲數倍,并擁有了價值100萬的股票。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里,到底是選擇重要,還是努力更重要?
答案是,都重要。
但相比之下,選擇更重要,選擇不對,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勞。
努力是支點,選擇是杠桿。
騎自行車,再努力也追不上汽車。
02
能力越稀缺,你就越值錢。
美國計算機專家德雷福斯兄弟倆,曾提出過一個“德雷福斯模型”:
人們對一項專業技能的熟練程度,可以分為新手、高級新手、勝任者、精通者和專家。
相應的,隨著你技能的不斷提升,你的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一個人能掙多少錢跟你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
不可替代有兩種:
一種是你做了別人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的事;
另一種是你把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做到了行業頂尖。
2005年,一個年輕人,跑到阿里巴巴去面試,面試官問他:“你如何證明自己的技術水平?”
年輕人接過面試官的電腦,寫下一串代碼,關掉了阿里的一臺路由設備,導致阿里內部網絡中斷,就連技術人員也不知發生了什么。
面試官趕緊上報馬云,馬云當即批示:“不惜一切代價,留住這個人。”
為了留住這個人,阿里開出了500萬年薪。
支付寶作為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每天遭受16億次的黑客攻擊,但是沒有一人能夠得手,就是因為他的存在。
這個年輕人叫吳翰清,如今是阿里云盾總負責人。
看過一個關于楊麗萍的采訪,主持人問她,你這么仙,從來不操心賺錢的事嗎?
楊麗萍說,賺錢是人世間最容易的一件事,因為你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就是最大的福氣,錢會跟著你來的。
當你成為1%的人才,就可以拿走行業99%的蛋糕。
03
你能鏈接多少人,就能鏈接多少財富。
前段時間,俞敏洪直播連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彭凱平。
聊到人脈的話題時,俞敏洪直言:人脈就是財富。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
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系。
博主@心雅有一位朋友在外企做中層,因為部門業務擴張,招了兩個女孩當助理。
兩個人都很優秀,工作能力也很強,交代的工作都能出色完成。
后來,兩個女孩相繼離職,女孩B離職后,便和領導失去了聯系。
可女孩A離職后,一直和老領導保持著聯系,新工作出現困惑時,她會虛心請教;逢年過節,也不忘給領導送去祝福和禮物。
兩年后,行業內有一個很好的職位在招人,從能力上來說,兩人女孩都能勝任。
這位領導以自己的名頭,推薦了女孩A,女孩A順利拿到了offer,不僅職位跳了一級,薪水也翻了兩倍。
世界著名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說過:
“全世界所有的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創造人脈,維護人脈,人生中最大的財富便是人脈關系,它能讓你不斷地獲得財富。”
也有人說過,未來社會,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叫“鏈接力”。
這個時代,你能鏈接多少人,決定了你值多少錢。
04
賺錢是認知的變現,虧錢是認知的缺陷。
猶太人中間,有兩句話廣為流傳:
第一句是,財富是靠腦袋的,你的價值是腦袋,而不是手。
第二句是,世界上的鈔票有的是,遺憾的是我們的口袋太小了。
如果我們思維足夠開闊,認知水平足夠高,那么錢包也會隨之增大。
在《遙遠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和王廟村的馮世杰、葉曉明、劉冰三人開了一家叫格律詩的公司,主要是生產音響。
當時,全國音響最牛的品牌叫樂圣,格律詩從樂圣訂購核心配件。
格律詩步入正軌以后,在丁元英的操作下,格律詩以超低價出售音箱,嚴重影響了樂圣的利益。
很快,樂圣公司的老總林雨峰,以不正當競爭為由一紙訴狀將格律詩告上了法庭,目的就是吃掉格律詩。
馮世杰等人害了怕,背著丁元英跑去找林雨峰求和,求和失敗以后,立馬退出了格律詩公司。
可是最后官司贏了,格律詩瞬間身價翻了幾倍,馮世杰等人腸子都要悔青了。
格律詩之所以能夠打贏官司,是因為從一開始,丁元英對格律詩的定義就是扶貧公司,完全是貧困村的農戶式生產,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生產方式。
也就是說,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不正當競爭。
一場訴訟就變成了一個照妖鏡,將所有人的認知照得一清二楚。
有人說過:“未來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財富永遠都會流向最匹配他的人,就是那些高認知的人。”
賺錢,就是認知變現的過程,你的認知有多高,你就能賺多少錢。
▽
托馬斯·斯坦利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想改變果實,你首先就要改變它的根。
如果你想改變看得見的,那就必須先要改變看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