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能訓練——區分事實和觀點》
(石林萍)
大家在各種溝通時,是否存在這種情況:你們激烈地爭辯一些問題,但總是覺得雞同鴨講,怎么都說不到一塊去。最后搞的不歡而散?你會覺得TA怎么就這么不講理呢!?
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好多人在溝通表達的時候,分不清楚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那怎么說話才算講理呢?
首先,讓我們搞清楚,事實和觀點的區別在哪里?
事實,就是能被證明真假的客觀陳述;觀點呢,是主觀在說一種信念、感覺、看法,無法證明真假。舉個簡單的栗子:我們拿出一支冰淇淋,一個人說:冰淇淋好吃。另一個說:冰淇淋是奶制品。“冰淇淋好吃”就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有人覺得好吃,也許有人就覺得很難吃。很明顯,第一個人說的是一個觀點,第二個人說的是一個事實。
事實不需要被證明,一說大家都清楚;只要是觀點就必須被證明。那咱們再來試試哈,一周工作五天,是事實還是觀點? 是事實哈。一周工作5天太長了,是事實還是觀點?是觀點哈。所以,誰需要證明。對,太長了,需要證明,因為有可能有人認為它太短了。天空是藍色的,是事實還是觀點?事實哈。但如果我說,藍色是最美的,就變成了觀點了。說到這里,你可能會說,挺簡單的哇,我是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的呀。我想說,真不一定,我們不僅有能力來判斷事實和觀點,還要有能力清楚的知道我們是表達了事實還是觀點。舉例,把作業做完,我表達了事實還是觀點?是事實,因為我們能判斷作業是做完還是沒做完。這個就是明確的事實性的要求。再來,請把作業做好,這個叫什么呢?這個就叫觀點了吧。再說如果領導給你分配個工作告訴你說:“把任務按時結束?!笔鞘聦嵾€是觀點。事實呀,就是我要求這件事他清楚。如果說:請負點責任!是事實還是觀點?觀點了吧。你知道最坑人的是那句話嗎?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那句話。叫做“好好學習”。孩子都蒙圈了,下一句孩子問你的是“我怎么就不好好學習了?”接著再延伸一下“好好吃飯。”孩子說“我怎么就不好好吃飯了?”所以,事實和觀點這個知識點,在溝通中要特別明確的要求大家,我們要有能力去判斷是事實還是觀點。并且還要有能力要求自己去表達事實還是觀點。
如何表達事實和觀點呢?
比如:一句話說:我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另一句說:蘇斯博士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我們經過上面的練習已經能夠區分第一句是事實,第二句是觀點了。
對于前者,你要用可信的證據去反駁,對于后者可以各自表述。
比如,當一個人說:“我覺得今天好熱??!”這就是一個觀點陳述(訴諸經驗或個人感受,不是 事實),你不能以“今天才28度,不熱啊”去反駁他。因為對于說話者,28度可能就算很熱了,因為各人的感受和標準是不同的。但如果一個人說:“今年夏天比去年的溫度高多了!”涉及到事實層面的問題,你就可以拿兩年溫度對比的數據作為證據去反駁了。比如說,有很多形容詞的句子,多半是一個觀點性的陳述。而數字、統計、科學、歷史、非虛構……這些詞和概念往往會和事實關系比較大。
特別留意那些個帶有意見傾向性和概括總結性的詞兒,比如說:我想、我相信、我總是、我感覺、我從不之類的,有這些詞兒的句子,很可能是一個觀點。
問:“你覺得什么問題是無需講道理的?”答:“個人喜好、傳統、宗教信仰……”比如當你表達一個僅僅是個人喜好無關他人利益時,就總是會有人跑出來試圖與你辯論一番。應該明白,個人喜好大多是沒有什么道理可言的。比如一個人喜歡星座血型或就是討厭一個人,你跟他講一堆道理,是沒用的。比如你問一名穆斯林女性:“為什么你總是戴著黑紗巾?”如果她的回答是:“這是傳統”,而不是加以解釋時,你就應該識趣,知道在這個話題上已經沒有多少討論的空間了。
對于事實的反駁往往是比較簡單的,特別是當這個事實是普遍為人所知的。比如青島位于山東,這就是個事實陳述,無需辯論,無需引用資料去說明。但若不是常識的事實,或者是觀點時,就復雜了,你必須論證,否則說服力不足。當我們可以區分事實和評論的時候,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你有什么資格說這個話,你自己都……” 改成:“你當然可以這樣說,但因為你自己……,所以沒有說服力?!?就合理多了。
誰都可以發言,并不意味著他們發言的效果是相同的或者他們的說服力是相同的。不經過調查的人完全有發言權,只是他們的說法沒有說服力罷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辨別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看法,那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一定會更加清晰。針對這節課,我們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落到動作上,就是有能力判斷和有能力表達事實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