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寶:互聯網趨勢觀察家、知名財經作家、新盟創始人、資深媒體人、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
0.49元一斤土豆?5.99元20個雞蛋?
這神奇的一幕,就發生在了2020年年末——隨著中國各大互聯網巨頭大規模涌入社區團購,在強大資本加持下,動輒幾十億的海量補貼,生鮮蔬菜價格竟低廉到有違市場規律時。
老百姓這一口飯的事兒,終于讓輿論沸騰,資本市場沸騰,整個中國沸騰。
人們是在拍手叫好嗎?
遺憾的是,未如早年共享單車、滴滴打車令人群叫好那樣,社區團購迎來的卻是大規模質疑與批評——甚至,12月11日人民日報在《“社區團購”爭議背后,是對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社論中,對于火熱的社區團購,則奉勸大型互聯網公司: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無獨有偶,隨后一天在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更是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刀劍所指,不言而喻。加上此前出臺的《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
可以說,從國家、市場、消費者、底層商販、社會輿論等方面,無一例外,對近期火爆的社區團購,人們不再是一味追捧,而是看法復雜。
這很值得玩味。
對此,就有一位網友評價道:
與其探究社區團購為什么如此火爆,反倒不如去問互聯網巨頭們為何如此瘋狂?
1、 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點“冒泡”為何看似火爆的社區團購,不如先前互聯網賦能傳統行業時那樣,被大眾一致看好?甚至,社會輿論還出現近乎一邊倒的情況呢?
直接原因,時機不對。
實際上,在2020年末火熱的社區團購,這一所謂“風口”,絕不是一個明智選擇。
畢竟,誰也沒有想到2020末接連發生的幾件大事,從社會輿論、道德判斷、商業邏輯,甚至是國家政策上,似乎正讓中國互聯網巨頭們跌落神壇,一度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當然,批評是有原因的。
11月以來,諸如螞蟻金服暫停上市、蛋殼公寓集中暴雷、p2p清零,這接連發生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實則是一種互聯網神話的崩潰。
所謂崩潰,是互聯網巨頭們鼓吹的普惠模式,伴隨寒冬降臨到全國各大城市里,在租金貸暴雷后讓幾十萬年輕人無家可歸慘狀愈演愈烈——金融化與互聯網掛鉤,讓普惠兩個字轟然崩塌,這已經變成了當下社會刺骨的痛。
而透過這一層崩潰,更是讓“兩大惡果”浮出水面:
一是,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們在強大資本加持與運作下,借助自身強勢平臺捆綁大批群眾,在肆意橫向發展的同時,所呈現的生態已不單是一樁生意,更是夾裹了萬千人的生活,其中就潛藏了巨大的風險。
但令人痛心的是,巨頭們卻將巨大風險轉嫁給社會的同時,則更加肆無忌憚地從人群的生活中傾軋出巨額利潤——蛋殼公寓租金貸是,花唄借唄消費貸這類偉大的金融創新也是。
二是,互聯網巨頭們“大而不倒”的系統系風險,“贏者通吃”的惡性循環也逐漸暴露——在強大的資本作用下,巨頭們借助流量、平臺、大數據,不僅牢牢控制住了用戶生活,更在壯大自身體量的最后,借助補貼,價格戰,橫加壟斷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行業,隨后再秋后算賬,收割利潤。
人們已經退無可退,逃無可逃。正因如此,回溯中國互聯網短短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互聯網巨頭們的一舉一動,沒有哪一次能像今天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
此前,隨著《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出臺,表明了執法機構對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的重視,再加上,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是自《反壟斷法》生效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明確表示強化反壟斷。
可以說,現階段,中國自上而下,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從更高層次、更多領域地全面、深入展開反壟斷的信號,已經無比強烈。
但遺憾的是,哪怕三令五申,哪怕輿論轟炸,但互聯網巨頭們似乎并不收斂。此時,社區團購忽然火爆——這一個直接對沖底層商販,與老百姓最后一口飯息息相關民生大計,在這個最為敏感嚴肅時間節點,互聯網巨頭們卻巧借玩弄過多次的資本收割藝術,再一次出現。
這一切,不僅匪夷所思,而且非常尷尬。對此,某論壇就出現如此論調:
所謂的華爾街精英,所謂的“白左”,要想在中國做生意賺錢,會看勢頭很重要。
2、“鷺鷥腿上劈精肉”, 這算一場什么生意?
當然,把時機與勢頭的問題,說成是引發這一次社區團購大討論的根源——這多少有些玄學。
但這一次討論集中抨擊的核心,就在巨頭們對社區團購的驅動力量,以及商業模式。
實際上,今年在疫情催化下,各大巨頭便開始集中入局社區團購——一方面,各大互聯網巨頭加速搶占該賽道,包含美團、拼多多、京東、 滴滴、阿里旗下盒馬、餓了么紛紛下場,甚至,多個互聯網巨頭將社區團購視為戰略級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資本也開始密集注入該賽道。
以下時間點可供參考:
7月,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
8月,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
9月,阿里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親自下場加入社區團購;
10月,今日頭條上線“今日優選”,成立電商一級部門;
11月底,阿里糾集六路資本,兩億美元重倉菜場團購平臺十薈團;
12月,社區團購“一哥”興盛優選立即開啟了新一輪融資通道,這距拿到騰訊8億美元投資僅過去5個月......
有趣的是,資本也開始密集攻入該賽道——2020 年以來,中國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領域已累計發生十余次融資,金額高達百億元。其中,十薈團在今年內三度獲投,共獲2.497 億美元融資;興盛優選完成了 8 億美金的 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KKR、騰訊投資、紅杉資本等。
隨著各路資本與各大互聯網巨頭大手布局,“菜市場”顯得熱鬧非凡。可這一門生意并不新鮮——實際上,2016年生鮮社區團購模式就已出現,到了2018年底,該模式在二三線城市快速拓展,引來資本關注;2019年行業又一度進入洗牌期。
至于所謂團購模式,則存在更久——中國第一家團購網站在2010年上線,到2011年5月團購網站的數量超過了5000家,隨后爆發千團大戰,共燒了70億元人民幣,落地一地雞毛。最后從血泊中爬出的贏家,則是如今市值1.7萬億港元的美團,他已有能足夠撼動中國的力量。
而如今社區團購的模式,簡單來說,則是一種供貨端+用戶端的雙重整合——社區團購通常以一個社區為單位招募團長,對該社區的居民團購進行負責。在流量端,團長需要組建微信群,在群中對相關產品進行介紹、推廣;在產品端,團長負責在承接點理貨、售后等服務。
從這一點上說,這一場熱鬧非凡的社區團購,似乎是一種“新瓶裝舊酒”。
更值得關注的是,社區團購的出現,非但談不上是一種創新,反倒像互聯網巨頭們的存量博弈——增加流量、持續變現,簡簡單單給老百姓賣個菜,從小商販手里搶口飯,就給互聯網科技巨頭們越發逼仄的業務版圖打開新空間。
這不是風口,誰是?
同時,流量新增困難,獲客成本大增,新客增長緩慢,這已經給坐擁萬億資產的互聯網巨頭們太多焦慮——比如,阿里往年每季度新增月活用戶上千萬,今年三季度下滑至700萬,同時其獲客成本則由去年底的800元/人增至1158元/人。
但這都不是理由。
相形之下,人民日報12月11日在《“社區團購”爭議背后,是對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的社論中提到的一句話,就直點要害:為什么你們已經如此強大,還要在“鴛鴦腿上劈精肉”?
從這一點上說,事關民生大計的“菜籃子”,可不單是一門生意——況且,社區團購商業模式與創新兩字,相行甚遠。
3、為了遍地金銀,他們逆流而上!但有趣的是,在人民日報發出社論后,網絡上卻出現了各大互聯網巨頭們打算退出社區團購的消息,隨后,各大公司又立馬出面澄清:
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法,以及投石問路試探輿論與政策的行為,著實可笑。
但進一步來說,高壓之下,互聯網巨頭們為何依舊要逆流而上呢?實際上,老百姓“菜籃子”里,不單是鳥腿上的肉,有的是遍地金銀。
首先,是“社區團購”的市場規模巨大——據數據顯示,目前社區團購的頭部創業公司,僅在湖南一省年經營規模就能達到200億-300億元。而據國家統計年鑒顯示,僅2018年中國主要生鮮品類攤位成交額已達1.5萬億元,而其主要流通渠道仍是農貿市場和超市,線上滲透率較低。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塊萬億的市場。
預見未來,基于國內社區人口密度、社區團購潛在用戶規模,社區團購在中國似乎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更為關鍵的是,巨頭們早些年在一線城市嘗試到了品質“生鮮”高額利潤甜頭后,這一次,將視野聚焦到二三線城市“菜籃子”上,心思也很明顯:
這一塊蛋糕,實在過于誘人。
最大的誘人之處,就在于規模——目前,社區團購聚焦覆蓋區域多為二三四線城市。以興盛優選為例:截至 20 年 9 月,包含湖南、 湖北、廣東、江西、四川、重慶、陜西、貴州、河南、廣西、福建、河北和山東等,涉及13 個省、161 個地級市、938 個縣市級 4777 個鄉鎮和 31405 個村,都已成為這家公司的“盤中餐”。
而相較廣闊的“五環外中國”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的數據,2019 年我國有 293 個地級市,2018 年有 1519 個縣級市,1.83 萬個建制鎮和 1.02 萬個鄉,以及 245.2 萬個村——這都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幾年以前就已經興起過的社區拼團,主要是在一二線城市做,但這些城市的消費者選擇面非常廣泛,用戶黏性沒有這么高。
現在是在二三線城市興起的,消費者的選擇沒有這么多,它的用戶黏性和復購率相應也就高很多,這是本質上的差別。”
2018年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投了興盛優選后,同年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他就將社區團購稱之為互聯網的微觀創新。
從這一點上說,這種所謂的“微觀創新”,正是中國互聯網巨頭們的最愛——專業門檻不高,可快速復制,規模擴張更不在話下,這無疑給了資本發力最好的平臺。
實際上,社區團購可復制能力強,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甚至實現盈虧平衡。對比其他生鮮零售業態,社區團購不需要選址、裝修,也不需要建前置倉,整體模式較輕,可實現快速復制——據報道,美團 “優選事業部”自 7 月成立以來,僅用 3 個月就已將業務范圍覆蓋至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華北地區的 12 個重點省份。
正因如此,從人群定位、地域定位、模式選擇、市場規模等方面考慮,社區團購這一個門檻不高、可快速復制的生意,也是一門可讓資本大發神威、可快速規模化生意。
而借由海量補貼迅速清理打垮當地小商戶,從而在短期內壟斷區域市場——這在各大互聯網巨頭操作下,自然也成了手拿把攥的小事。
從這一點上說,若不加節制,決定這場血拼最后的勝利者的,只有一個衡量標準:
看誰心狠,看誰燒錢多,看誰能挺住。
目前,社區團購多依靠“資本+地推”方式跑馬圈地,隨著入場玩家增多,各平臺虧損程度有增無減。
“一旦壟斷地位形成,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當初補貼砸市場帶來的虧損,很可能又會變相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低價策略讓用戶薅羊毛的情況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換句話說,短期內用戶確實能“薅羊毛”,但經歷過外賣、打車補貼對消費者的智商洗禮后,“低價補貼——壟斷市場——緩慢抬價——收割用戶”,互聯網巨頭們這一系列慣用的套路,不加節制,未來一定會持續上演。
包括社區團購。而這,也是這次社區團購屢屢被輿論批評的根本所在:
缺乏創新力,僅依靠資本搞壟斷,最后收割用戶,你們是否太缺德?誠然,也有觀點反駁:為什么要反對一種“新的事物”?為什么要抵抗互聯網浪潮?
對此,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的觀點,就一針見血。聶教授指出,這一種偷換概念的說法——汽車之于馬車,是幾十倍甚至更高地提高了效率,真正革新了技術。但社區團購只是把已有的蛋糕切走了一些,卻并沒有真正地做大蛋糕。
不僅如此,聶輝華還認為——可能是因為太多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歷,導致我們對于效率的偏愛,和不公平的容忍,漸漸地走向了極端。好像只要有效率,就可以完全不管公平了。
無獨有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弗里德曼曾在著作《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也分析到,好的經濟增長應該帶來道德水平的提升。當過于強調效率,把道德從效率剝離出來,經濟也難以實現可持續增長。
從這一點上說,社區團購出發點,已經嚴重背離了一種健康的商業模式。
4、這一個“冬天”,對他們格外的冷
更為重要的是,社區團購觸及“菜籃子”問題,并非僅限于商業范疇。
其中最為復雜的,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便是底層小商販的生計問題。
實際上,現在社區團購的影響弊端,已經開始顯現——據澎湃新聞報道,江西南昌隨著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多個APP都在今年上線,當地農貿市場有菜販稱,生意大受影響。
據悉,今年農貿市場的銷量至少減少了三成。看著越來越空曠的菜市場,眾多菜農苦不堪言。
擴展開來,各大媒體對于底層商販生存困境的報道,也層出不窮。報道中,不少老人以賣菜為生,但這一次,他們卻可能永遠丟掉了飯碗。
或許,我們不該用道德去評判商業,但這些新聞讀來,卻難免令人心碎:這些熬過疫情的小商販,卻沒法度過戰勝疫情后的首個冬天,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其次,從用戶角度而言,社區團購在各大互聯網巨頭平臺和資本雙重加持下,消費者勢必將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其權益也將受到損害。
先前提到的,人們消耗掉的優惠補貼或許將在某一天加倍返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諸如“大數據殺熟”,“價格歧視”,也是平臺這些年的慣用手段。
更重要的是,當互聯網巨頭把上游供應端都整合了起來,形成了更為強勢的供應商時,那么消費者就算集成一個買菜團,也沒辦法與之單獨對抗。
而隨著線上賣菜的普及,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也難以及時反饋——當面購物,消費者不滿意現場就可不要或是協商。
但如果在互聯網上買菜,看不到實物,更難以換貨。而在電商平臺上評價系統,更可直接刷單,若用戶一個差評,甚至還會收到威脅電話....
從這一點上說,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包容、多元化的社會,線上購物和線下購物本來都只是個人的選擇和偏好。
但當互聯網巨頭用補貼把小商小販都擠走了以后,社區多元化就無可避免的被破壞,個人選擇自由也將無從談起。
更令人深思的是,這些年,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生意”已經鮮有缺席——從打車、餐飲、醫療、教育、購物、借貸、房產,互聯網巨頭們用所謂的新技術重構傳統商業后,在一定程度提升效率的同時,卻大都留下一地雞毛。
對此,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就表示,互聯網平臺具有非常強的一個雙邊市場特征,容易形成較高的市場集中度,可以視為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壟斷。
當前的互聯網巨頭,業務邊界越來越廣,蔓延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各條線上,一定程度上對競爭有阻礙作用,同時在數據安全方面,也存在著很大隱患。
從這一點上說,如今興起社區團購,危險系數則直線攀升。隨著中國互聯網巨頭們越變越大,其可動用的資本越來越多,其玩弄平臺與壟斷、借由補貼攻克市場的手法也越來越嫻熟。
在此之下,他們借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制造一個又一個風口的同時,他們對于整個社會生態的破壞力,也與日俱增。
潮水來臨時,風光無限,資本褪去,一地雞毛。
從這一點上說,他們對社會資源的浪費,給底層商業生態帶來的陣痛,如今,已經真正到了極點,臨界點,爆發點。
5、互聯網巨頭為何沒有夢想?
2018年,一篇《騰訊沒有夢想》橫空出世。
熱度是有根源的。
實際上,哪怕幾年過去,這篇文章里提出的質疑在當下依舊存在:以騰訊阿里為首的中國互聯網巨頭,這些年究竟給社會帶來了什么?
具體而言:中國互聯網巨頭,為何就沒有真正的創新能力,在馬斯克登火星時,他們卻反而一直盯住老百姓嘴中這最后一口飯?
一般來說,創新,分為外延式創新和內核式創新兩種。前者,實際上只能滿足應用需求,更多帶來GDP的短期繁榮;而后者則是立足長遠,是真正革命性的。
從這一點上,在中國,或許只有少數企業真正在做后者,絕大多數互聯網巨頭企業,都是在模式創新或者外延式創新。
從這點出發,不難提出一個疑問——近幾年,互聯網的創新能力,已經弱到了什么程度?
以下這一張表,似乎可以提供一個參考:
日前,Trustdata公布了2020年10月移動互聯網全行業排行榜,按月活躍用戶數排名,前20名的APP中,卻全都是老面孔。
從上表可知,成立于1998年12月的新浪年紀最大,而2016年9月上線的抖音年紀最小。
換句話說,近幾年,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沒有一個顛覆性的產品,中國互聯網似乎正在失去了創造力。
這樣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據數據顯示,2016年之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就進入了慢車道。同年,王興首次提出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的概念,他說,之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紅利,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總體網民的增長也大幅趨緩。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之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藍本便是美國——實際上,改變了全世界的互聯網浪潮開始于美國,之后,借鑒美國更為先進的技術和模式,從張朝陽開始就是中國互聯網人的一條捷徑,從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到社交軟件,再到共享經濟,美國的創新模式一直是中國互聯網學習的樣本。
正因如此,當“下半場”哨聲吹響,人口紅利時代過去,照抄的科目已經考完,短平快的生意遇到瓶頸:
一直以來,就對科技這門老大難學科不求甚解,缺乏核心創新力的互聯網巨頭們,在縱向領域無法取得實質突破時,他們只能借由資本驅使在橫向領域不斷擴張,如今,甚至開始向老百姓搶飯吃。
或許,這就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具黑色幽默的一幕。大概10年前,這一話題就已成為熱點:“BAT把中國所有的創新、創意、創業的大的機會拿掉了。”
可有趣的是,在2015杭州云棲大會上,馬云就回應過這個問題,“有人說BAT這樣的三座大山在,我們怎么會有機會,我告訴大家,不是把村里的地主斗死了,農民就會富起來。三座大山也好、七座大山也好,BAT依舊會繼續發展,但是你們是有機會贏的,因為今天的創業環境,今天創業的所有的基礎設施,整個融資狀態要比十五年以前好很多。”
而對于敬愛的馬云老師,這位中國首富在當下的一舉一動,也不禁令人聯想到2019年他與馬斯克先生同樣在上海,就AI技術、火星開發以及教育等各類內容,進行了一場非常尷尬的對話:
那時,馬斯克表示,未來人們發展肯定要往火星走,這將帶來巨大的機會,而馬云表示,地球上的事都沒整明白,就想飄了?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而馬云認為人工智能最終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
可即便言論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如今他們都為自己的夢想付出了代價:
立志登上火星的地球人,研發的SN8火箭在地球上空爆炸墜落時,火星人在地球推動的那一場偉大的金融創新,也似乎永遠夭折在了上海外灘。
6、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只有時代下的互聯網
那么,社區團購是否還會有光明的未來?
說到這,不妨先停下。
先前跨界直播賣出三五灌奶粉的吳曉波先生,在其早些年《大敗局》里,就提出一個觀點: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政商博弈史。
但傲慢的互聯網巨頭們,似乎沒有想到博弈竟會來得如此之快——1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就發表題為《金融科技發展、挑戰與監管》的演講,其中指出:
“要關注新型‘大而不倒’風險——即少數科技公司在小額支付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涉及廣大公眾利益,具備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特征。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類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復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從這一點上說,“大而不倒”下出現的壟斷高風險,正是當下互聯網巨頭們根源弊病。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中國互聯網巨頭們不僅有概念扎堆,同時更有資本扎堆。
實際上,近年來當國外互聯科技公司,開始向縱深領域發力深耕并取得相當大的成果時,反觀中國互聯網巨頭們,卻天天想著老百姓口袋里的幾塊錢,開始鼓吹新概念、攪動財富流向,壟斷市場、成為最大的中間商之后,再躺著吸血,榨取最大的利潤和剩余價值。
對此,在一些評論區里,就有以下犀利的說法:
“補貼的實質是傾銷,傾銷的實質是以資本優勢打擊對手,牟取壟斷地位,再利用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回報。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本質是抄襲,優勢在于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這也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只能窩里橫的原因。想想有哪家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夠成功立足海外”
“以前大家是在做大蛋糕,現在大家都在做切蛋糕的刀。”再度回到社區團購——有人說,這是一種先進商業模式,是一種新進生產模式取代陳舊生產模式的過程,是中國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是,一個社會不應只強調效率,更應該有公平和溫情——當一個個老人,一天只為幾十塊塊賣菜錢而奔波勞碌,步履蹣跚出入空曠的菜場,最后落寞離去時。
整個社會更應考慮的是,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一切正如《宣言》里所寫的那樣:
“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來了。
有的是因為他們的小資本不足以經營大工業,經不起較大的資本家的競爭;有的是因為他們的手藝已經被新的生產方法弄得不值錢了。無產階級就是這樣從居民的所有階級中得到補充的。”
在中國,一定要有“底線思維”——不要動窮人的奶酪。正因如此,社區團購也好,賣菜也罷,假如互聯網平臺一定要試圖涉足,請一定要“三省吾身”:
一是不要再借由資本優勢,平臺優勢,去獲取壟斷地位從而收割一切。
菜籃子,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政治工程,它涉及社會底層穩定的問題。2019、2020年肉價問題,足以看見高層的重視,民生無小事,這是核心、民心、一切的中心。
而對菜籃子的壟斷,哪怕是區域性壟斷,都會讓當下的社會提心吊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壟斷兩個字,當下已經超出了社會價值觀所能容忍極限。
這一次,份額不是所有。
二是千萬不要金融化,也不要引進任何形式的資金池。
蛋殼暴雷是一個永遠的痛。當資本的觸手,除人們的靈魂之外無所不包,一家企業出問題,危及的就是便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如果,平臺仍妄圖將現金流金融化,套用于擴張或者其他用途,一旦出問題,又是遍地雞毛。
三是企業一定要有社會責任,這不單是一籃子菜。
不要再妄圖將風險與成本轉嫁給社會。對待老百姓的錢,每一分都不能隨便。更關鍵的是,對于底層商販的再就業問題,一定需要有一個全局考慮,也一定要有一個良性循環。
畢竟,在中國,沒有“大到不能倒”這回事。
更重要的是,近期中央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更是首提“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上先前一系列的舉措。
可以想見,從社區團購,再加上之前的反壟斷政策,以及防范金融性風險舉措,以上種種事件結合在一塊,正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中國,沒有所謂的互聯網“時代”,只有“時代”下的互聯網——而時代唯一的、根本的核心,則是兩個字:人民。
人民日報先前的社論,最后指出:
“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互聯網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從這一點上說,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永遠值得鮮花和掌聲,但對于執迷不悟者:
總書記的話你都不聽,你想聽誰的話,你在聽誰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