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女士曾經說過:“時尚稍縱即逝,唯有風格永存”。
這句話對于風格明顯的幾家快時尚公司來說,最適合不過了。快時尚的風口已然消逝,如果一個不小心,他們鮮明的風格就只能定格在公司垮掉的那一刻了。
曾幾何時,Zara、H&M、GAP等快時尚品牌是各大商場、購物中心追逐的女神。然而,幾年的時間,消費者的喜好變了,新人換舊人,快時尚就快從當年的小甜甜變成牛夫人了。
近兩年,快時尚品牌關店之聲此起彼伏,銷售業績呈斷崖式下跌。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發布的2020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在截至4月30日的三個月內,集團實現銷售額僅為33億歐元,同比下滑44.27%,凈虧損4億歐元。H&M上半財年稅前虧損為7億美元,遭遇10年來的首次虧損。而GAP截至5月2日的第一財季,銷售額為21.07億美元,同比下降43%,凈虧損超9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版ZARA”拉夏貝爾也暴雷了,近半年來,凈利巨虧5.65億元,戴帽ST,并陷入退市預警。而周杰倫代言的美特斯邦威,市值暴跌了338億,已經到了腳踝斬的地步。
曾經開一家火一家,門口排長隊、風光無限的快時尚,為什么突然就不香了?
商業理念的沒落
僅僅在5年前,快消巨頭們還混的風生水起。2015年10月23日,在福布斯當期發布的全球富豪榜上,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的老板阿曼西奧·奧特加以795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總值,超越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然而,高光之后,這些快時尚品牌被高昂的門店成本和擠壓的庫存所拖垮。而疫情的爆發,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經高傲地肅立在核心商業區的Zara門店,疫情之下面對慘兮兮的人流量,勢必不堪重負。今年3月中,Zara母公司Inditex不得不宣布關閉全球一半以上的門店。而快速擴張的拉夏貝爾,同時肩挑海外并購的財務負擔,在沉重的包袱下,不得不銳減境內網點數量,目前正處于至暗的時刻,等待“渡劫”。
瑞典H&M由于海外疫情嚴重,3月起已陸續關閉全球分店,截至3月底H&M全球有5056間分店,當中有3778間已暫時停業,公司兩大市場德國及美國的分店亦全部停業。
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近日發布全新的重組計劃,據悉,該集團將關閉總部大本營德國50%的門店,并裁員約1100人,在亞洲還將再減少100個工作崗位。
2019年就已經撤出中國市場的快時尚企業Forever 21,于2月正式賣身由房企及品牌管理公司共同組建的財團。在快時尚這個賽道上,各家從秀肌肉變成了比慘大會。
“當年成就你的那些優點,總有一天會成為毀掉你的陷阱。”
21世紀初,隨著“即興消費”的興起,快時尚公司開始繁榮。只要在時裝秀上一展示,快時尚品牌就能迅速復制、生產、上架最新款的翻版。消費者以低廉的價格買下最潮的服飾,然后可以在只穿一兩次就把它扔掉。據英國議會的報告顯示,在英國每年都有價值1.4億英鎊的衣物被送入垃圾填埋場。
與奢侈品牌的真香定律相比,快時尚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門店急速擴張,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被暴露的越來越明顯。
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消費者沖動購買的行為越來越少。中產轉向輕奢甚至奢侈品,年輕人更青睞個性化品牌。所以我們看到,快時尚逐漸沒落,網紅品牌逐漸興起。
據時尚機構Thredup的報告顯示,有25%的大部分年輕女性消費者從2019年開始不再購買快時尚服飾。18歲至21歲的Z世代受訪者中,有54%決定購買質量更高的產品。一位90后消費者說:“相比廉價、質量差且設計同質化的快時尚品牌,我更愿意選擇一些有特色的網紅品牌或獨立設計師品牌。”快時尚的“快”,已經跟不上移動互聯網的步伐了。
對手越來越能打了
隨著白牌、C2M等消費品模式的興起,線上購物使得年輕一代的消費結構開始發生了變化。成本低、價格便宜、場景便利的電商渠道,尤其是電商背后新的供應鏈體系,通過生產樣衣,讓消費者進行預訂,工廠再根據訂單數據生產加工,直接減去了庫存成本。
ODM模式已經成為了商業風向,包括“好的生活,沒那么貴的”網易嚴選,“高端商品更優價格,大眾商品更優品質”的京東京造,“高質低價”的淘寶心選,以及“小價格,大驚喜”的名創優品,都在拼這個賽道。
快時尚的價格優勢,已經被電商平臺的定制化產品所侵蝕。
如果說價格優勢還不足以摧毀快時尚巨頭,那么產品和品牌的個性缺失,已然致命。在越來越注重自我表達和個性的互聯網時代,平價、簡單的快時尚已經無法適應消費者的情感訴求。
在國內,國潮、漢服、獨立設計師品牌越來越多,在凸顯傳統文化元素和個性的原創需求上,吸引了眾多年輕客群。蘇寧購發布的“國貨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國貨消費者中90后占比35.64%,超過外國品牌消費者中30.93%的占比。
李寧、361°等品牌緊扣時代潮流,融合中國文化的產品,設計新穎獨特,掀起中國之潮,成為“國貨之光”。剛剛收官的天貓618,一眾國產品牌的名字也登上了服飾排行榜,包括六只兔子、Ubras等新銳品牌,還有YES BYES YESIR、蕾虎等獨立設計師品牌。
隨著輕奢品牌價格越來越便宜,更多創意品牌的推陳出新,一線國際大品牌不斷推出青春版副牌,消費者以親民的價格,就能享受到大牌的高品質產品。這一次,在時尚消費領域,真香定律再次顯靈。
在抖音,追求甜、辣、女團風的#bm女孩#話題下有1.6萬個視頻,播放量超過5.6億次。短款貼身上衣、高腰百褶短裙等等突出身材的剪裁設計,讓BM風成為當下女性消費者最喜歡的個性特質。
而C位出道,缺乏“特質”賦能、辨識度低、毫無情感共鳴的快時尚,被擠到了舞臺的邊緣。不是自身實力不濟,奈何對手太兇殘!
花式自救效果幾何?
當Dior、Armani等溢價能力高的頂部時尚品牌開始逆勢漲價的時候,處于腰部的快時尚品牌卻難以效仿。畢竟什么也不做就是等死,如果漲價,那就是直接找死。
為了突圍,一眾快時尚品牌展開了各種自救法。
在受疫情影響嚴重的2020財年第一季度,Zara的4月份電商銷售額大漲了95%,這與Zara開始直播不無關系。Zara從今年1月份起,在淘寶開設直播間,每場平均觀看人數從5萬左右升至10萬以上。雖然杯水車薪,但也總算是邁出了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步伐。
前不久,Zara母公司Inditex還發布了“2022戰略更新”,宣布將投10億歐元用于支持在線平臺的業務,投資27億元研發新技術,方便顧客跟蹤自己想要的商品,打破網購和實體店購物的界限。到2022年超過總銷售額的25%,這是Inditex對線上銷售的目標。
相比較Zara的線上試水,Gap則采取了更加簡單粗暴的自救方法:降薪、裁員。不過,因為停付關店的租金糾紛,Gap公司遭到了起訴的麻煩,至今還未解決。可以說,一個不小心,GAP會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巨頭。
當然,還有更激進的。耐克和森馬為代表的品牌拓展則是一場激進之旅。森馬居然跨界開起了菜市場。起名“森活之家”的菜市場,倒是和當下境遇蠻貼切的。森馬菜市場的首家店走的是智慧生鮮的經營模式,將在7月份開業。據了解,“森活之家”計劃一年內以溫州為試點,開出至少10家。不過,進入既陌生又燒錢的生鮮領域,對于一個快時尚品牌來說,貌似并不容易。
菜市場的嘗試行不行暫時不知道,但相較同行的窘迫,優衣庫率先走出了困境。今年3月19日以來,優衣庫母公司迅銷股票大漲53%。今年6月發布的AIRism口罩一時成了網紅,官網幾乎被擠爆了。
不斷通過與時尚設計師聯名推出新品,讓優衣庫開始從快時尚品牌向網紅品牌過渡。同時,優衣庫的低價政策執行的更為徹底,常年促銷款的產品,帶動了整體的銷售。
不過,優衣庫的時尚之路也不太好走。前一段時間,雷佳音代言照片被吐槽土的掉渣,甚至有網友戲謔雷佳音成了過年回家穿上新衣服的二舅。這也說明優衣庫在變得更加時尚這條路上,還并沒有走的很穩。網紅品牌的路并不好走,一個不小心,滑向GAP的遭遇也就是幾個月的事情。
黑科技、線上經濟的興起,去品牌化、情感化、回歸“質量為王”的行業新格局正在形成,市場的消費語境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巨大轉變,慢時尚呼之欲出,網紅時尚的概念越來越多,新的消費趨勢也正在形成。
曾經熱熱鬧鬧的快時尚,有人選擇了退出,有人開始了新的賽道。但終局究竟會是怎樣,我們還需要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