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好聽,過于直白,缺乏磁性和力度,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存在主觀意識上的不習慣,這也與聽覺器官結構密不可分。平常我們聽到自己的聲音從中內耳聽到的,而當自己的聲音以視頻或音頻的形式出現時,聲音是從外耳傳入,內耳和外耳帶來的聽覺感受截然不同,正是由于不習慣,所以很多人才覺得自己的音質欠佳。
如果不是出于內、外耳感受度不同而覺得聲音質感差,那可能是因為氣淺聲浮、發聲位置不對、缺乏共鳴。如何通過刻意練習讓自己的音色更好聽呢?建議作出以下三項調整:
1.用氣發聲,避免氣淺聲浮
氣淺聲浮是指聲音因為氣息沒有下沉而給人漂浮的感覺,聽起來很直白,質感較差,這是典型的依靠“聲音”來發聲。用聲過度很容易導致聲帶損傷,那些拼命喊叫的方式訓練聲音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很容易導致咽腔毛細血管受損,造成出血現象。
正確的發音方式是用氣發聲,建議嘗試找一找嘆氣的感覺,感受氣息的力量,進而轉變發聲的方法。使用腹式呼吸,努力讓氣息下沉,氣息能增加聲音的空間感和飽和度,聲音便可以得到快速美化。
2. 改變發聲區域,克制情緒
把發聲部位定于喉嚨和聲帶部位,這樣的聲音顯得非常沉重,讓人聽起來有些壓抑或者不自然;若發音區域過于前置,聲音向前、向外,又會導致發音缺乏磁性和厚重感。建議用氣息推動聲帶在中聲區域發聲,讓發聲區略微后置,能讓聲音更有感染力。
無論是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還是驚奇,我們都可以通過語音語義表達出來,有情緒的表達并非是發泄情緒式的表達,過多的情緒會讓聲音的音頻、音調和響度都發生變化,讓人覺得刺耳或不舒服,因此,控制情緒也是確保聲音品質的關鍵點。
3.讓口腔更空曠,形成共鳴
咬字不清、聲音含糊,就是因為發聲時,沒有完美控制氣息形成口腔共鳴,氣息在口腔里進行回旋,導致我們嘴里就像含著東西一樣,發出的聲音非常的渾濁、質感差。
課堂上,我常說,通過打開牙關、挺軟腭等口部操開嗓很重要,口腔打開能給我們的聲音預留更多共鳴空間。人體的共鳴器官實際是由許許多多的管道與腔體構成,其中,共鳴腔體包括口腔、咽腔、喉咽腔和喉室,通過在共鳴腔體內產生共振與協振,能使聲波得以加強、擴大和美化。當氣息作用在聲帶的時候會產生聲音,在我們空曠的口腔中形成了共振,這個過程叫做口腔共鳴,能使音質更上層樓。
除此以外,還要養成保護嗓子的好習慣,多飲水是保養發聲器官的重要舉措;盡量不要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避免粘膜受損,影響喉肌和聲帶的正常功能;同時,注意避免尖叫,不要過多用嗓或清嗓子,如果覺得喉嚨難受,小口飲水或吞咽是較好的改善方式。
讓聲音富有磁性和感染力、“聲聲入耳”并沒有想象中困難,把以上三個關鍵步驟做好,并養成保護嗓音的好習慣,時間會為我們帶來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