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將破曉,它將改寫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和戰爭形態,無人可以置身其外。贏家有可能躋身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輸家有可能成為別人的附庸或傀儡。
自古至今,戰爭與和平就相伴而行。科技革命和重大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改變了國際戰爭的戰爭形態。在十六至二十世紀期間,世界科技先后發生了五次革命,戰爭形態隨之發生了三次轉變。在二十一世紀,預計會發生兩次新的科技革命,將出現三種新的戰爭形態,人類文明和世界體系將發生質的變化。中國復興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將影響民族命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憂患意識,并積極行動起來。
一、 科技革命改變戰爭形態
1、科技革命是科技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科技發展既有漸進性變化,也有爆發性突變,前者是常規科技進步,后者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統稱,指引發科技范式、人類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的科技變遷。照此定義,十六世紀以來大致發生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合稱五次科技革命,即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
2、戰爭是一種為政治目的而開展的武裝斗爭,是一種集體和有組織的暴力行為。《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分析了世界現代化與國際戰爭的關系。如果把軍隊傷亡超過1000人,或外國軍隊入侵超過兩周作為一次國際戰爭的標準,那么,在十八至二十世紀期間大約發生了195次國際戰爭;其中,十八世紀37次,十九世紀36次,二十世紀122次。影響國際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其中,主戰武器、戰爭形式和國家發展水平是關鍵因素。
3、科技革命促進戰爭形態的重大轉變。世界科技的五次革命包含一系列重大創新,促進了一系列的武器創新,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隨之發生重大轉變。例如:
十六至十七世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火槍和火炮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冷兵器戰爭轉變為熱兵器戰爭(火槍炮戰爭)。
十八世紀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鐵甲戰艦和機槍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火槍炮戰爭轉變為半機械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