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科技創新”概念 解析“科技創新能力”
談到科技創新,雷家骕認為,一定要明確“科技創新”的概念。科技創新可以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其中“科學發現”又可以分為“基礎科學發現、應用科學發現”等,而完整的“技術創新”包括“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商品開發”等。如果只籠統地提科技創新,可能會導致政府將科學政策與技術政策混為一潭,沒有明確界限。這對科學的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活躍是非常不利的,目前我國的科技政策長期存在這個問題。科技創新概念不明確,還會導致人們模糊“創新能力”的所指,其實“科學發現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是兩個范疇的定義。
雷家骕認為,目前我國的科學發現能力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成果為代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成果最高是什么水準,我國的科學發現能力就是什么水準。至于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應該主要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各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基本上代表了各行業企業創新能力的最高水準。
核心技術的突破 是制約產業技術創新及其發展的瓶頸性因素
在談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情況時,雷家骕認為,改革開放前我國的高新產業基本上就是指當時的軍工部門。我國高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基本上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有高新區以來的事情。2006年后,高新產業發展走上了新臺階,2010年前后高新產品出口居于首位。2014年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后,高新產業再現新局面。近年來高新企業注冊的多,1/3左右企業關閉的快,1/30左右企業成長的快。兩者之間的企業,創新多的企業在穩健發展,創新差的在艱難支撐。
總體上,目前高新企業的創新甚為熱鬧,不少企業形成的專利多,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高,同類創新產品及替代品的市場競爭激烈。但也有幾個缺憾:一是有實質性創新的產品不多,而玩概念、玩外觀的過多;二是個人生活及家用類創新產品多,而材料、器件、設備、裝備類創新產品不多;三是基于技術改進的產品創新多,而“基于科學新發現的知識應用的創新”比重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制約我國多數產業技術創新及其發展的瓶頸性因素,還是相關行業的技術基礎和研發進展。任何行業,若無核心技術的突破,在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上都將難有實質性進展。當然,還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因素。
深化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互動 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創新可以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兩者的功能不同,目標亦不同。其中,科學發現的目標是推動人類知識進步;技術創新的目標是推動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有賴于科技創新的持續活躍。而科技創新的活躍及其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金融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有三個重要的要素,即科技、金融、制度創新。三者構成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金三角”。相應,科技創新要貢獻于知識進步、經濟增長,都必須要與金融深度融合。一方面,金融通過天使投資、VC、PE、商業信貸、眾籌等方式進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之中。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也可能為金融活動提供新的知識與技術。諸如金融工程知識體系中的模型化方法、計算機仿真與優化方法,即是科技創新的成果。未來要使科技與金融更為有效的結合,即需要在實踐中深化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互動,活躍二者的互動。這種互動、探索、試錯的過程越是頻繁,越是有助于科技與金融的進一步深度融合,而不僅僅止步于“結合”。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要深化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互動,科技領域、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則是目前亟待突破的“改革深水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