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是黨中央批準的首都功能拓展區,同上海浦東、廣東深圳那樣具有全國意義,這個定位一定要把握好。”這是2016年5月27日,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強調的。
雄安新區將如何建設這一首都功能拓展區?如何凸顯新區的創新優勢?如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帶著上述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等六校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
打造首都功能拓展區
《21世紀》: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和把握雄安新區的定位?
楊開忠:事實上,2016年5月27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已經明確指出“雄安新區是黨中央批準的首都功能拓展區”,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定位。
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定位: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速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和國際交往功能加速擴展,客觀上要求拓展首都功能定位和空間。
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疏解政府機構或政府舉辦的公共企事業單位,是各國疏解首都功能的一個普遍做法。疏解北京城市功能也不能例外,要在尊重和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以從京遷入部分國家行政企事業單位為引擎。
《21世紀》:打造品質一流的首都功能拓展區,應該規劃建設好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楊開忠:這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全球高精尖的頂層系統設計。總書記對此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任務,指明了方向。
在這里,我想提出的建議:一是修復和保護好白洋淀,建設節水型城市,打造綠色生態新區。
二是加強雄安新區與北京新機場的融合,可以考慮將北京新機場命名為“北京雄安國際機場”。目前,已經著手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直達北京新機場的京雄鐵路。
三是規劃建設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是人才磁石和搖籃,是知識創造、保存、傳播和應用的源頭。為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新城,應以整建制搬遷為引擎、以現代大學制度改革為動力,建設一所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學。
《21世紀》:雄安新區擁有類型不同的基本功能。那么,你認為,在規劃建設中,我們應當如何處理好基本功能專業性和多樣性發展的關系?
楊開忠:在把握好首都功能拓展區定位的基礎上,按照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基本職能,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新城為核心,以搭建官產研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體系為主導方向,處理好不同類型基本功能發展的關系。
這是因為,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迫切需要越來越多的城市將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成為主要的基本功能,成為創新城市;二是把疏解首都功能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結合起來,是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的重要途徑,是國際上一個比較普遍的做法。
例如,為疏解首都東京和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日本以從東京遷入國立大學、科研院所等公共機關為引擎,打造日本最大的科學中心和知識中心 “筑波科學城”;韓國以政府舉辦的研究機關和大學主要從首爾遷入為引擎,建設韓國乃至亞洲科技中心大德科技園。
注意與北京互補發展
《21世紀》:雄安新區未來規劃建設中應當如何處理原居民和新移民的關系?
楊開忠:這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問題。相對經濟核心區來講,雄安新區確實接近一張白紙,但從人口來講,目前規模已接近目標規模一半左右,不是“零起點”,規劃建設應當充分考慮原居民因素。
總的來講,要堅持原居民和新移民一體化發展,防止二元分割。要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千方百計地推動原居民觀念和素質的轉變,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區創新發展的需求。要從制度、設施、布局、差別化干預幾個方面全方位保障原居民和新移民享有均等地獲取公共服務的權利和機會。
《21世紀》:雄安新區遠期規劃2000平方公里。在建設布局上,應當怎樣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發展的關系?
楊開忠:總的來講,要以打造高效、包容、可持續的組團式空間格局為目標和標準,來處理好集中與分散布局發展的關系。
一是考慮到歷史基礎、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和地方品質的要求,雄安新區建設要堅持“大分散、小集中”的組團式布局;二是每個組團要堅持功能分區、職住適度分離;各組團間要強調職住平衡,最大限度地減少長距離通勤;三是處理好交通與土地利用的關系,以軌道交通為主導,努力打造“軌道上的雄安”。
《21世紀》: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對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周邊地區將產生重大影響。應當怎樣處理這種關系?
楊開忠:總的來講,要堅持深入推進互聯互通,讓統一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做好差別化干預。
我個人以為,其中要特別注意幾個方面,一是與北京互補發展。相對來講,北京長于知識創新,短于技術創新,雄安新區要相對突出技術創新和國際化;
二是發揮石家莊區位和綜合交通潛力和優勢,將之培育發展成為商貿物流國家中心城市;三是協調白洋淀與九河流域,特別是九河上游西部山區的關系,進一步強化西部山區生態涵養功能定位;四是合理組織與北京、天津、石家莊、滄州的交通關系,打造半小時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