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站在世界的視野上,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何給今天的中國定位?在世界形勢的大局中,把握時代命運,中國應該怎樣改革?憲政是一個國家最顯著的軟實力,該如何進一步推動憲政?昨日,在市委組織部舉辦的“泉城干部大學堂”第十期專題講座上,包萬超講述了中國憲政發展的歷程和經驗教訓,提出以憲法為基礎確立當今中國國家底線的觀點,以及推動政治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國特色憲政體制的愿景。
包萬超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北京大學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憲法與行政法,著有《行政法與社會科學》、《憲法原理》等。中國面臨的“七個坎”
縱觀全球,包萬超分析認為,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西方影響正逐漸衰弱,中國開始深度融入世界。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中國展現出強勁的勢頭,差距正逐漸縮小,但在文化影響力、引領力方面的軟實力卻遠遠落后。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倘若跨不過去便會深陷其中。”包萬超認為,目前中國發展面臨著七個坎:一是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因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二是生態資源消耗到了一個拐點,亟需轉型升級;三是人口老齡化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構成挑戰;四是社會階層固化將給經濟社會轉型帶來沖突和風險;五是文化實力與經濟大國地位嚴重失衡;六是民眾對國家政治民主化的變革訴求;七是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對抗沖突,帶來的外交關系考驗。
回歸憲法堅守國家底線
包萬超指出,憲法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人民是誰?所有憲法都聲稱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主人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是通過一系列的基本自由、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所以,憲法都規定人權,并且稱保護人權是憲法的目的,也是憲法的主要內容。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已經加入了對人權的保護,表明國家的態度,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二,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是人民締造的,來自人民的同意,是為了更好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除了保護人權沒有別的目的。政府應該是一個民主的政府,是一個講規則、守法的政府,是一個最有人權意識的,并且保障人權的政府,這是世界的共識,不需要討論。
回歸憲法堅守國家底線,在包萬超看來必須要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中國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堅持依法治國、堅持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平等保護私有財產。
包萬超預測,未來是15年中國社會發展將呈現五大趨勢: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后,對非西方國家將有引領作用;中國經濟將在2020年到2035年進入世界一流陣營;中國發起文化復興運動;中國由大一統到多元化的轉變;中國進一步深度融入國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