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25日,央視一套播出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這是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在第二集《以上率下》中的受訪畫面。央視截圖
以反腐為主線的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于10月17日到25日晚八點在央視一套播出,因多名省部級高官落馬后首度現身而引發輿論關注。
據中紀委介紹,專題片赴22個省(區、市),拍攝了40多個典型案例,采訪了7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干部,采訪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余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便是接受采訪的專家之一。在第二集《以上率下》中,程文浩稱,領導干部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取信于民,不讓老百姓干的事情干部不能干,不讓干部干的事情領導干部更不能干。
昨日,程文浩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談及高官落馬的教訓,程文浩稱對各級“一把手”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的監督是需要深入反思并盡快改革之處,如果此問題不解決,“老虎”或將層出不窮。
談《永遠在路上》
編導一直鼓勵自己坦陳觀點
新京報:什么時候接受的中紀委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的采訪?事先做了哪些溝通工作?
程文浩:今年6月中旬,央視工作人員聯系到我,告知我有這樣一個拍攝計劃,并預約了采訪時間。接受采訪也是在6月,三位央視工作人員到我在清華大學的辦公室內進行了采訪拍攝,整個過程很順利,感覺與電視臺拍攝其他新聞專訪沒有太大區別。前期溝通主要圍繞專題片的總體思路、內容設計等,編導一直鼓勵我要坦陳自己的觀點。
新京報:當時跟你溝通要做這樣一個節目時,你是什么反應和想法?
程文浩:我接到采訪要求時,就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在打擊、預防、監督等方面都有很多全新舉措,確實需要做一個階段性總結,承前啟后。而且,電視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能使更多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受到教育。《永遠在路上》正式播出后,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新京報:從媒體報道來看,不少地方專門下發了通知,要求黨員干部觀看這部專題片,在你看來,這樣一個專題片會對他們產生什么效果?
程文浩:這些年來我們對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一直常抓不懈。廉政教育不僅要“入耳”,更關鍵的是要“入腦”和“入心”,即要確保干部能將廉政要求轉化為個人的自覺行為。《永遠在路上》所揭示的犯罪事實,落馬官員們從巔峰到“地獄”的悲劇,以及他們的懺悔,相信足以讓廣大黨員干部深受教育、反省自身、有則改之。
新京報:據你觀察,為什么中紀委會在這個時候推出這樣一個專題片?寓意何在?
程文浩:中紀委此時推出這部專題片,我認為初衷有三:總結、展望與警示。一是全面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倡廉的整體方略與舉措,以工作實績取信于民;二是通過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預示今后我國廉政建設的基本走向;三是通過落馬官員(尤其是高官)的案件剖析和現身說法,達到警示全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談高官落馬
高官現身說法破除權力迷信
新京報:這次專題片中出現的一些高級干部系落馬后首次露面,比如蘇榮、呂錫文等,為什么會選擇這些“大老虎”當主角?
程文浩:中國自古有“刑不上大夫”一說,這實際上是一種權大于法的封建特權思想。十八大以來,中紀委不僅重拳打虎,還讓這些落馬高官在片中現身說法、自我剖析,有助于徹底打破廣大干部群眾對權力和級別的迷信,牢固樹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理念。
落馬高官現身說法還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高官也是常人,他們不過是基于公共信任而暫時掌握權力,如果用權不當、以權謀私,不僅會徹底失去權力,甚至還會身陷牢籠、身敗名裂。這些前車之鑒足以警示全黨,有助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即要珍惜和慎用權力,但絕不要貪戀和濫用權力。
新京報:面對鏡頭,不少高官都懺悔自己最初也痛恨貪官、也滴酒不沾,但后來慢慢被腐蝕了,這看起來更像是官場風氣的問題。要扭轉這種風氣應該從哪里著手?
程文浩:社會風氣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絕非不可改變。事實證明,只要領導人有決心和毅力,而且自身率先垂范,完全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不良風氣。八項規定的出臺和執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黨風政風,基本確立了新規矩。事實證明,改變黨風政風的關鍵在于上級領導以身作則、高壓線、硬約束、零容忍。
落馬官員不應把自己的腐化墮落歸咎于社會和官場風氣,而要多從自身找原因,包括自己對一夜暴富的羨慕、對商人群體的親近以及對家人的縱容溺愛。這才是他們落馬的真正原因。
反腐敗機關也不應滿足于干部思想墮落這種主觀解釋,而要深入反思這些案件背后的客觀原因。官員思想變化之后,他們究竟是如何濫用了自己的權力,為何現有的監督管理機制未能發揮制約作用,由此暴露出我國公共權力配置、運行和監督方面存在哪些缺陷?唯有舉一反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真正達到亡羊補牢、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這也是查辦腐敗案件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談反腐機制
劃定權力邊界加強權力問責
新京報:你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領導人要率先垂范,不讓干部干的事情領導干部不能干。專題片中出現的也都曾是高級領導干部,誰來保障他們的行為全在框架之內?
程文浩:我國公共權力配置的基本事實,就是絕大部分權力集中于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手中。因此,黨風廉政建設要想取得根本勝利,必須啃下“一把手”監督這塊硬骨頭。
要想防止領導干部以權謀私,必須多管齊下:一是要劃定權力邊界和禁區,二是要公開權力的內容及其行使規則、過程和結果,三是要根據守土有責、“權力即責任”的原則,強化對權力的問責。除了黨內監督之外,還應加強對“一把手”的社會監督尤其是新聞監督。這些都是破解“一把手”難題的必要條件、必經之途。
新京報:每個出鏡的“大老虎”都在懺悔,很多觀眾就會有一個疑惑:這些人早知現在何必當初。所以有沒有什么辦法,在這些人剛有貪念時就拉他一把?
程文浩:從落馬貪官的犯罪軌跡來看,其腐敗行為往往有一個逐步加速、變本加厲的過程。有關部門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并制止其早期腐敗行為,完全有可能防止其進一步滑入深淵。現在中央強調對問題干部要抓早抓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其出發點就在于早期干預、治病救人。
其實高官落馬的真正教訓,在于我們的干部體制將權力過分集中于各級“一把手”,使其甚至能夠制約各種監督機制,從而變成事實上不受監督的特殊公民。這才是我們需要深入反思并盡快改革之處。“一把手”監督尤其是高官監督問題如果解決不了,老虎將層出不窮,打虎將永無盡頭。
新京報:呂錫文接受采訪時一個說法很引人注意,她說十八大以來中央提了一系列的紀律要求,但她覺得太嚴格了。要怎么給領導干部的思想都加上紀律這根弦?
程文浩:領導干部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所以他們絕非普通公民,更不能片面強調所謂的個人權利和自由。如果他們感覺黨政紀律過于嚴格,應主動退出公職人員隊伍,騰出職位給愿意接受紀律監督、為民服務之人。既想享受權力,又不想受紀律約束,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本身已經背離了人民公仆的身份。
新京報:正在召開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等,你期待看到新規定下哪些努力和成果?
程文浩:我最期待中央能在“一把手”監督方面盡快有所突破。過去幾年打虎拍蠅,震懾了干部隊伍,贏得了民心,可以說反腐戰役已經基本掃清外圍,現在要盡快打攻堅戰、戰略決戰,解決“一把手”監督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主要難題。
中國廉政建設此刻處于苦戰破局的最佳歷史機遇期,一定要乘勝前進,不可貽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