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接受佛山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佛山提出這個目標很及時、很正確,但如何轉變,轉變的路徑模式是怎樣的?如何正確處理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對佛山來說都是一個新課題。
張燕生一直非常看好佛山,他把佛山稱為“養孩子模式”的典范。他認為,有很多地方是依靠外資的“領孩子”模式,但領來的孩子不親。而佛山本土的民營企業是佛山的常青樹,也是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柱。
黨代會報告提出,堅守制造業根基,堅持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圖為海天味業自動化生產線。/佛山日報記者黎漢沿攝(資料圖片)
人才結構需脫胎換骨
“佛山市委有著清晰的認識,提出這一目標就是對標德國、對標歐洲,希望用強大的知識和科技使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蛻變成高成本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張燕生表示,過去三十多年,佛山正確處理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在制造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佛山制造業依靠的主要是低成本,而科技創新是高成本、高投入、高風險的,因此提出這個目標對企業來講,就意味著要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
張燕生表示,首先需要人才結構的轉變。以普通生產工為主的員工要向合格的高素質的工匠轉變。這個挑戰非常巨大。“過去十年佛山人一直在努力發力職業教育,對標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提出零學費和生產實踐活動零距離的‘雙零模式’,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準,方向路徑非常正確。”
在管理人才方面,張燕生表示,不少佛山企業的材料、零部件、設備都用低成本的,但如今各項成本都在增長,佛山制造需要用高的生產率來支撐,這個時候管理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有指揮過“正規軍”、跨國公司的人才來管理企業。
“問題在于,他們是否愿意來佛山,為什么要來佛山?這就涉及佛山的城市定位,過去佛山是一個工業城市,下一步應該發展成一個知識的城市、創新的城市。”張燕生說,如何吸引這些頂級人才長期留在佛山,綠色、智慧、開放、協調、共享的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同時,還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人才。張燕生說,過去佛山企業家的成功更多靠的是汗水,未來佛山的企業家要靠創新,要對科技有高度的敏感性,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全球的洞察力,他們能夠把科學家、工程師最新的技術發明變成新產品、新市場、新管理和新商業模式。這對企業家的才干提出更高的要求。
黨代會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圖為廣東金融高新區。/佛山日報記者王偉楠攝(資料圖片)
技術創新靠“雙創”“雙公”
張燕生強調,這些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積累,急不得,“建議佛山耐下性子,承受這個慢功夫,一點一滴地堅持。”
從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轉變為高成本、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中心,對企業與政府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張燕生表示,僅是人才就需要全方位轉型,更何況還有技術、資金、品牌等多方面,“所以說這個轉變極其不易”。
在技術方面,張燕生認為,有兩個“發動機”,第一是“雙創”,第二是“雙公”。“雙創”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公”指的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雙創’和‘雙公’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雙創’離不開‘雙公’,‘雙公’要支持‘雙創’。”張燕生認為佛山已經做得非常好,但受制于地級市的限制,很難在這方面有根本的突破。
“德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是通過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務平臺來解決技術問題,但它們只針對本地,對外的價格非常昂貴。”張燕生建議佛山像蜜蜂采蜜一樣,在追求高新技術方面可以“只求所用不求所有”,誰能夠在佛山產業轉型升級所需技術上給予支持,就跟誰合作。“佛山已經在探索與德國機構的合作,包括‘硅谷創新—中國制造’模式,佛山走在許多城市的前面。”文/佛山日報記者張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