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鵬飛,社科MPA學術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城市與房地產研究室主任,鳳凰財經研究院特約經濟學家。
從城市網絡視角研究“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既抓住關鍵又意義重大。國家地區之間無論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互投資、人員交流,還是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互鑒,都將落腳在具體的城市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必須也可以落腳在城市之間。而在信息時代,更加凸顯城市及其聯系與合作的重要性。
有序推進多條陸、海大通道的建設,促進東亞城市網與歐洲城市網向內陸方向上帶狀擴展、輻射,弱化歐亞內陸地區封閉性約束,降低中亞地區面臨的下沉風險。加快設施互聯互通,消除制度障礙和貿易壁壘,促進商品服務、生產要素等自由流動,推進“一帶一match路”沿線地區一體化。
發揮城市及城市網絡的發展帶動作用和聯系支撐作用,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先行發展區域和新興經濟體的城市群的密度。保證連接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不斷增長的經濟密度所帶來利益的受惠范圍,形成“多極支撐、協調均衡”的“一帶一路”發展新格局。
城市是“一帶一路”的平臺和載體
21世紀是城市世紀,世界超過一半人口聚居在城市里。城市作為人類集中從事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活動的空間載體,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動源、經濟增長的引擎、文化發展的平臺、權利決策的中心。在全球化突飛猛進,信息化日新月異,世界經濟空間由地點空間向流動空間變動,在地區間競爭與合作越來越廣泛深入的背景下,城市日益變得重要。
“一帶一路”沿線城市超過全球城市份額的一半。從城市的視角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地區和國家,涵蓋了亞洲、歐洲、非洲等世界上城市分布相對密集的多個巨大板塊,所涉及的城市人口、城市數量和城市區域面積均占全球一半以上。“一帶一路”沿線不同規模、性質和類型的城市及其被一些交通、商貿等主干道及支線聯通,構成多支交錯的軸狀、帶狀或網狀的開放性區域系統,正在全球城市體系和城市網絡中,形成相對獨立、蔚為壯觀的絲綢之路城市網。
全球城市體系的網絡與格局決定全球的發展與格局。全人類發展也是人類各民族、各地區內部及其之間以城市(鎮)為平臺和載體相互交流與聯系的結果。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當代,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間有機聯系越來越成為促進地區間開放合作與互利共贏、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絲綢之路城市網將重塑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發展、合作、交流和聯系將改變區域格局并重塑世界格局。貫穿歐亞非三大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是沿線地區、城市(鎮)之間平等與包容合作的典范,繼續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絲綢之路精神,倡議復興和拓展傳統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互利合作,對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沿線區域合作與各國繁榮發展意義重大,對世界發展、繁榮與共贏意義十分重要。
從城市網絡視角研究建議“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既抓住關鍵又意義重大。在全球城市時代,國家地區之間無論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互投資、人員交流,還是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互鑒,都將落腳在具體的城市里,發生在具體的城市之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合作必須也可以落腳在城市之間。而在信息時代,更加凸顯城市及其聯系與合作的重要性。信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和地區之間的貨物、人員、資金、技術與信息的聯系、交流甚至一體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
摒棄過去歧視與排除的交流方式,開啟平等與包容的合作模式,發揮沿線城市在區域合作中的平臺作用和區域發展中的載體和平臺作用,促進“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合作交流和共同發展。需要從城市的視角,通過研究與分析沿線地區城市發展與城市間聯系狀況,對于深入了解“一帶一路”的現狀、問題、機遇、挑戰、動力與趨勢,進而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共贏。
城市維度下的“一帶一路”發展現狀
城市的第一特征是聚集,第二特征是聯系,城市網絡的綜合表現是城市間的中心性(聚集)和聯系度(聯系)的經緯網絡,城市網絡的具體內容是要素網絡、產業網絡和商品服務網絡。城市網絡的決定因素是城市間的硬件條件和軟件環境。從城市視角對這一區域的發展與聯系格局進行測度和因素分析發現:
第一,在聚集水平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呈現“U型”發展格局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發展水平(人均GDP),總體上隨著到上海(或倫敦)距離的增加而先遞減、后遞增的空間形態,出現東西兩端凸起、中段凹陷的西提“U”型格局。其中,東端(中國等)城市整體發展較快,地區間差距較大;西端(歐洲)城市發展層次高,經濟增速相對滯緩;中段地區(中亞、西亞、南亞、東非等)城市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城市間發展進程不一。
第二,在聯系水平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過頂”的聯系形態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間聯系具有由東西兩端核心城市主導、跳躍過中段地區絕大多數城市的“過頂”聯系形態。其中,東亞、東南亞、西歐、中歐等次區域核心城市在生產性服務業全球網絡聯系上的地位及優勢突出,倫敦、香港、巴黎、新加坡、上海、迪拜、北京、米蘭、孟買、莫斯科位居前十強。北非、東北和中亞等次區域城市與“一帶一路”其他城市聯系上整體表現欠佳,一些城市相對封閉、孤立。總體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城市的聯系度與城市收入水平正相關,不同規模城市的全球聯系水平存在階梯性差異,城市的經濟密度是城市對外網絡聯系的重要基礎。
第三,在城市體系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浮現出不規則城市網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發展及聯系格局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呈現出一張輪廓已浮現的不規則城市網,該城市網具有如下特征:
輪廓已浮現,形態不規則。沿線城市網絡輪廓已經出現,整個網絡呈現出由兩端高節點城市牽引,以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一線為第一邊,以新加坡、孟買、迪拜、米蘭、巴黎和倫敦一線為第二邊,以倫敦、莫斯科和北京為第三邊的非規則三角形形態。
中心是邊緣,邊緣是中心。城市網絡空間結構及形態獨特,集中體現為地理中心區是城市網絡的邊緣,地理的邊緣區是城市網絡的中心。
兩端已成網,中間帶軸狀。東西兩端(歐洲和東亞)城市網絡化發展特征明顯,多中心—外圍結構交疊。中段地區(中亞、西亞、東非等)城市間局域“點—軸”狀空間結構占主導。
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產業體系構成了“一帶一路”城市聚集與聯系的主要內容,硬件環境、軟件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沿線城市網絡及“一帶一路”的結構形態及演變進程。
城市維度下“一帶一路”發展演進的未來判斷
結合基礎設施聯通、制度環境優化、商品服務貿易、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網絡演變等方面多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實背景,基于城市網絡和區域發展演進規律進行判斷。以城市維度的“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未來將呈現:
第一,五大重點區域差異化變動的新趨勢
歐洲延展:“一帶一路”西端的歐洲地區,城市網絡化發展程度較高,未來將出現網絡化外溢,呈現向外延展發展態勢。
東亞加密:隨著東亞地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城市體系將發生深刻的變遷,城市數量、城市人口與經濟產出在空間上將呈現加密之勢。
印非崛起:印度和非洲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正處于持續發展的階段,未來增長潛力將逐漸釋放,并緩慢崛起。
中亞上升:雖然短期內由于自身條件的制約與虹吸效應的存在,中亞在整個“一帶一路”城市網中有下沉可能。但是,長期來看,中亞地區可以分享與“一帶一路”兩端聯通帶來的發展外溢好處。即便在短期內,借鑒中國加入WTO的經驗,也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外溢紅利。
中東分化:位于“兩洋三洲五海”之地的中東地區,處于連接東西方和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略要地,未來該地區不同城市的既有優勢、劣勢將被固化、強化,呈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分化發展趨勢。
第二,“三網四帶”的歐亞非一體化新格局
東亞城市網:以上海、北京、香港、東京、首爾等東亞特大型城市為核心,以周邊中小城市(鎮)及其腹地為輻射區的多層交疊聯系的城市網。
歐洲城市網:不同規模、不同類型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構成的歐洲跨國城市群網。
南亞城市網:以孟買、新德里等中心城市以及曼谷、雅加達等全球聯系度強的城市共同支撐、擴散輻射的南亞城市網。
第一歐亞大陸橋城市帶:以第一歐亞大陸橋為交通干道,通過諸多交通支線串聯交織,形成連接中國東北、俄羅斯南部與歐洲北部的點狀分散、面狀集聚的城市帶。
第二歐亞大陸橋城市帶:在原有陸上絲綢之路基礎上,擴展形成以第二歐亞大陸橋國際化鐵路交通干線及高速鐵路為主軸,以沿途的中國、中亞、西亞與歐洲重點城市為支撐、各個支線串聯城市為腹地的第二歐亞大陸橋城市帶。
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帶:以海上航線為主軸,從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逐步延伸,連接東亞、南亞、西亞、東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沿海區域,形成以點帶線、以線擴面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帶。
非洲西部沿海城市帶:非洲西部沿海人口相對稠密、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的城市帶。
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建議
基于聯系和發展的現狀,順應全球發展和聯系的規律和趨勢,完善絲綢之路城市網絡,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一帶一路”繁榮,為此建議:
第一,網狀延伸:促成歐亞非大三角城市帶以“一帶一路”沿線全球聯系優勢突出的城市為節點,以陸橋為軸,高鐵突破、空中快運、海上大運,陸海并舉,點軸推進,擴網成帶,讓沿線不同性質、類型和規模的城市有機融入城市網絡,形成以東亞南亞經濟圈為一角、歐洲經濟圈為一角、非洲經濟圈為一角的歐亞非大三角城市發展帶。
第二,帶狀擴展:加快沿線區域一體化進程
有序推進多條陸、海大通道的建設,促進東亞城市網與歐洲城市網向內陸方向上帶狀擴展、輻射,弱化歐亞內陸地區封閉性約束,降低中亞地區面臨的下沉風險。加快設施互聯互通,消除制度障礙和貿易壁壘,促進商品服務、生產要素等自由流動,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一體化。
第三,多極支撐:集聚中實現協調均衡發展
發揮城市及城市網絡的發展帶動作用和聯系支撐作用,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先行發展區域和新興經濟體的城市群的密度。保證連接性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不斷增長的經濟密度所帶來利益的受惠范圍,形成“多極支撐、協調均衡”的“一帶一路”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