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個體的內驅力
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不同程度的挫折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在成長的歷程中,每一個人對待挫折的態度和回應的方式都有差別。例如,在挫折的面前,有的人因為害怕而逃避,因為逃避而喪失成長的機會;有的人因為勇氣而接納,因為接納而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在這個小例子中我們至少看到了兩種推力量:
(1)負向力量(-P)以逃避、防御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保護性力量。當一個人在特定的場域中會不自覺地釋放-P來保自我免受傷害。
(2)正向力量(+P)以面對、接納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開拓性力量。當一個人在特定的場域中會不自覺地釋放+P來支持自我獲得更高強度的鞏固。
我們需要提出來的問題是這兩種力量的來源?以及在源頭上我們如何格式這兩種力量以保證生命個體走向正向上升的發展方向。
我們來源于父母,也是別人父母的來源。這些力量在我們可以承接的關系模式中學習到。亦即,孩子在和父母的關系中不斷地練習個體成長的能力。這些能力會在現實中的反復測試中得到驗證形成相對穩固的能力結構。這個結構在個體后期(脫離父母的現實關系)發展中所呈現出來行為反應模式不斷地重復和再現著和父母的關系模式。
因此,在初始階段,生命個體在什么場域中訓練出什么能力,這將會影響著其一生的發展軌跡。
基于神經發展的觀點:幾百萬年來,人類在神經發展進程中獲得了很大的突破——神經反應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復雜神經系統簡化成為三種行為特征——進攻,防御和投降。這是人類歷經了幾百萬年發展出來的神經反應模式。我們現代人也是停留在這個水平。這個水平相當原始社會的人的神經機制的反應水平。
然而,事實上我們需要處理的現實遠比原始人的復雜得多。第一,科技的步伐和大眾神經進化的速度懸殊;第二,互聯網的信息數量的增長速度和大腦對信息處理的速度懸殊;第三,城市化的進程成為了人們發展親密關系的嚴重障礙;第四,商業化的規則讓人們不斷地引導出負向力量;第五,家庭關系日益尖銳的矛盾成為生命個體獲得源力量的屏障......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似乎從任何一個側面都是將個體導向毀滅。
針對于這個現狀我們提出源力量重構的概念。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也許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支撐我們的理念。在這里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在這個環境中探索出源力量理論的支點(功能效果)和杠桿(發揮功能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