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金秋時節,在西海岸新區的楊家山里街道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碩果累累的豐收的喜悅。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彌漫著收獲時節的景象。
2023年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CCFYOCSEF青島學術委員會組織的“鄉村振興視域下數字化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與挑戰”論壇在青島順利開幕。本次論壇邀請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相關人士,王京剛博士作為嘉賓之一,受邀參加本次論壇。在論壇中京剛博士就“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產業數字化實踐”主題作引導發言,引人深思。
從中國式現代化、百年不遇大變局的國家戰略層面,京剛博士強調了爭奪國際鄉村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分享了以數字化商業模式設計促進市場創新機制,形成產業生態鏈的重要舉措;從各行各業的轉型發展,大創新方面分享了農業產業生態服務鏈的發展案例;通過京剛博士的真實案例從大整合方面分享了一、二、三、四產業互聯互通,并從大趨勢方面分享了互聯網醫院+智能制造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京剛博士提出,產業數字化的三駕馬車:大創新、大整合、大運營,同時他指出了產業鏈建設面臨的“大創新、大整合、大運營”的戰略機遇。
1、產業數字化是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單位能做成的?產業數字化需要政企合作。京剛博士用日照鹽糧集團案例,講述了政府作為鏈長,需要構建產業鏈戰略,用體制機制引導要素市場發育。優秀企業作為鏈主,中小微企業作為鏈眾,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在要素協同方面,使得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聯動愈加緊密,技術、人才、資金對產業鏈水平提升支撐愈加有益。
2、產業數字化是否有利于推進產業上下游緊密合作,協同研發?以無花果用智能設備烘干后,能賣出原來5倍的價格為例,實踐出真知。京剛博士講解“烘干大數據平臺”——農業全景數字化產業實踐案例。如何把地理性品牌農業真正提高產業附加值,簡單說,就是如何實現多賣錢,提高農民收入。答案就是:拉通供需兩端,使資源項目化,項目產品化,產品網絡化,網絡平臺化。案例講述了烘干大數據創始人劉振斌如何利用大數據體系消除產業鏈瓶頸,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緊合作、協同研發,消除產業分散封閉“孤島現象”問題,形成協同聯動、共贏共生的創新生態體系。
3、產業數字化是否可以保持我國成本導向型的產業鏈優勢,減少產業外溢?產業數字化有利于保持我國成本導向型產業鏈完整性。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面臨的人工、土地、資金、能源、物流等綜合成本快速上升,不僅遠高于對我國低端制造業構成替代的越南、印度等國家,與推動制造業回流的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成本差距也在縮小。產業數字化可以把數據作為一只新型生產力,如同智能機器人的應用,進步壓縮成本,保持成本導向型產業鏈完整性及競爭優勢。
4、如何看待產業數字化面臨的挑戰?產業數字化是全球化話題,背后隱喻了技術、專家、資本、物質材料的全球流動;同時,它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生活。從國內及國外兩個維度看,要提升產業鏈水平就必須進行高水平開放合作。京剛博士用天農云鏈模式講述了國內產業大融合的趨勢,用“亞投行”案例講述了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需要的跨國商業模式。1901年,美國在菲律賓,成立了馬尼拉電車與電燈公司、馬尼拉天然氣公司等,為城市提供能源服務。其后,讓家庭購買安裝電熱水器、面包機、煤氣灶、烤箱等電子化設備,當然是打包使用電和燃氣。再往后,針對女性宣傳電子化廚房用具可以減輕勞動負擔,制作更衛生的食物等,并試圖將美國烹飪習慣完全照搬到菲律賓,比如怎么做炸雞。當一個社會從衣食住行,甚至文化習俗各個方面都離不開你的時候,產業鏈上的各個節點才能真正產生經濟價值。
因此,京剛博士提醒:在數字化的背后,把產業鏈培育才是推進雙循環以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發出點。數據驅動產業戰略發展,產業戰略形成數據源動力,是培育我國世界品牌、擴大國內企業全球影響力的重大戰略機遇。各行各業都應積極謀劃如何參與我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生產組織網絡和全國統一大市場。
產業鏈現代化的16字方針:上天入地、踏波逐浪、合縱連橫、共享共贏京剛博士在報告中強調,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國家競爭的本質是優勢產業的競爭,所謂“產業鏈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起點。在數字經濟的大潮中,需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通過“上天入地、踏波逐浪、合縱連橫、共享共贏”產業生態建設思路,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加快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