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商業銀行應對
提綱
王傳寶 教授
時長: 1天。可根據客戶要求調整課綱
課程提綱:
課程提綱:
一、新冠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點到為止)
1、新冠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影響
2、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世界經濟
3、新冠疫情的未來發展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永久性傷疤”需要修復
4、疫情影響宏觀經濟進而影響商業銀行
二、百年大變局下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與熱點問題
1、疫情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衰退
——當前全球處在罕見的經濟增長低迷期
——會不會發生百年一遇的危機?
——全球長波周期劃分(康得拉季耶夫周期)
——工業革命、技術變革與城市化
2、通脹與衰退的大博弈
3、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暴跌引發通脹/衰退擔憂
——油氣價格與世界經濟景氣度
——鐵礦石、銅、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變動
——歐美通脹居高不下
——日本經濟短期難以走出衰退
4、美國加息(縮表)攪動世界經濟局勢
——新興市場國家被動貨幣緊縮
——美元升值,資金回流美國
——美國會否進入衰退?
——美國會不會滯漲?
5、拜登上臺后的內外政策新變化與中美會不會“脫鉤”
6、“灰犀牛”與全球大變局初顯
——警惕“灰犀牛”式大概率危機的到來
——黑天鵝與綠天鵝
——全球大變局初顯
——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
7、俄烏戰爭(俄烏沖突)的后果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8、中美貿易戰、中美“脫鉤”風險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大變局下以雙循環應對“脫鉤斷鏈”
9、2023年全球面臨五大危機
10、俄烏戰爭和安倍之死的“蝴蝶效應”
11、思考: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與應對
三、雙循環與大變局下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
1、宏觀經濟分析的基本框架:總需求與總供給
2、需求三架馬車分析
(1)消費
(2)投資
(3)出口
3、供給側分析
(1)人口問題:未富先老
(2)資源環境問題
(3)科技創新問題
4、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來源
——城鎮化沒有完成
——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
——消費結構升級
5、近年中國出現的幾個重要拐點
6、中國經濟將現“四大分化”
——新興產業的強勢發展
7、實體經濟企業面臨的六大問題、五大危機
8、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將重塑中國經濟
9、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及其對經濟社會/行業/企業的沖擊
10、時刻謹防金融風險與債務危機:中小銀行風險、房地產、地方債務危機
11、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基本判斷
12、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
——二十大報告關于高質量發展
——二十大報告關于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二十大報告關于戰略機遇期的表述
——二十大報告: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13、思考:中國宏觀經濟長期形勢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應對
四、疫情影響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與2023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判
1、客觀判斷經濟發展趨勢
2、克強指數看經濟冷暖
3、產業形勢判斷:PMI指數看經濟冷暖
4、從CPI、PPI指數看通脹:到底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5、2023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消費、投資、出口、房地產等
6、2023年中國經濟須警惕八大經濟風險
7、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與對策
8、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簡要解讀
——政策新變化與新動向
——對2023年經濟工作的指導
9、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4.28政治局會議關于經濟工作的解讀
10、當前主要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房地產市場風險
——部分中小銀行風險
——匯率風險
11、未來半年至一年中國經濟總體走勢如何?
——當前中國經濟困局的原因
12、思考: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應對
五、進一步思考:當前經濟新形勢下商業銀行管理層如何應對新問題
1、應該怎么干?
——現在在哪里?
——打算去哪里?(干什么?)
——如何去那里?(怎么干?)
2、應當做什么
(1)發現新趨勢
(2)抓住新機遇
(3)迎接新挑戰
(4)甄別新風險
(5)做出新應對
3、如何開展新應對
——科學應變:如何應對新形勢、新問題
(1)順勢而為,抓住機遇: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作為
(2)要做到:安心、靜心、信心
(3)精準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4)再審視、再謀劃、再提升
(5)正確面對風險,處理風險,管理風險
4、科學應變:如何應對新形勢、新問題
——央行降息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
——銀行理財產品短期內盛況難以再現
——提前還房貸的風潮短期難以止住
——經濟下行疊加老齡化和疫情影響,百姓消費降級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大概率會行程長期趨勢
——民營企業投資短期內難以扭轉下滑趨勢
——出口形勢不樂觀
——警惕匯率風險
——警惕城投公司風險
5、思考:發現未來的爆發點,發現新的投資產業、投資領域
6、銀企同心
7、對未來有信心
8、要做到五個“真正學習”
六、金融形勢、金融風險與商業銀行應對
1、紛至沓來的金融風險:謹防“明斯基時刻”加速到來
2、現有金融風險與中美貿易戰的疊加效應
3、銀行業可能面臨新一輪不良資產大暴露的局面
4、央行加強對中小銀行流動性支持,保持中小銀行流動性充足
5、新形勢下銀行業轉型勢在必行
6、銀行業務人員要嚴密防控合規風險、信貸風險
7、以合規風險管理機制應對風險
8、警惕民企風險
9、新冠疫情對銀行業務的影響,銀行如何應對?
10、銀行如何應對金融風險頻發與我國金融業加速開放
11、下半年的經濟發展趨勢對銀行零售業務、個人信貸業務的影響,銀行如何調整政策?
12、未來經濟形勢下,商業銀行零售信貸業務的應對策略?
七、最新房地產金融政策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與應對
1、三道紅線
——2020年8月央行和住建部發布加強對房企資金“三道紅線”管控
2、房貸收緊、房貸利率提高
——2020年12月央行發布對銀行房貸“五檔分類”要求
——廣東地區LPR加點提高
——嚴查房抵經營貸違規流入樓市
——上海、廣東限購政策升級,對政策“打補丁”
3、地產信托業務正經歷又一輪監管調控
——針對狂飆突進的地產信托業務,2021年5月中旬,銀保監會祭出《關于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簡稱“23號文”)后,強調不得向“四證”不全、開發商或其控股股東資質不達標、資本金未足額到位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直接提供融資,嚴格限制了前端融資模式的發展。
——23號文+窗口指導后,部分信托房地產業務暫停,舊改、供應鏈金融購房尾款類項目除外
4、房貸集中度管理新政
——2021年1月9日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日前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各省加碼
5、“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兩集中
——22城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過三次
——與22城GDP接近的城市,會成為房企拿地的潛在目標
6、2022年4月份央行、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金融23條”,提出要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保持開發貸平穩有序投放
7、2022年11月,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金融16條”,證監會調整優化涉房企業5項股權融資措施,明確支持和放開了房地產企業的重組上市和再融資需求。
——要放貸,但也要防壞賬
8、房地產風險對銀行業的沖擊顯而易見。如何既支持房地產發展又應對房地產風險成為關鍵
9、思考: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八、十大應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下的銀行業經營發展建議
1、適當提高對銀行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2、數據驅動,建立以大數據風控為基礎的線上普惠金融貸款產品
3、銀行考核機制進一步激勵普惠金融產品
4、抵押物多元化
5、針對不同行業和產業開發針對性產品
6、推出更多到期無還本付息續貸產品
7、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簡化貸款手續
8、除提供貸款外,提供更多綜合性金融服務
9、銀行利率更加市場化
10、平等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九、進一步思考:銀行業務創新與案例研究
(一)銀行業務拓展:中信銀行寧波分行如何開展汽車零部件企業信貸與投資業務
1、把握大勢,積極研判新的投資機會
2、做好行業研究
3、汽車行業變化太快,沒有一成不變的趨勢
4、做好盡調,具體企業具體分析
5、做好風控
6、做好汽車零部件企業分類,盯住優勢企業,發現潛力企業
7、分散化:跟投;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
8、商業銀行應主動作為
9、案例研究:汽車供應鏈金融案例
(二)助力實體經濟和區域發展戰略
1、案例——我們怎么辦: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如何助力成渝地區經濟發展
(思考:如何助力江蘇、南京實體經濟和區域發展戰略)
2、案例:徽商銀行蕪湖分行如何對接國家和安徽“十四五”規劃,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服務企業融資需求(思考:如何對接國家、江蘇、南京“十四五”規劃)
(三)“十四五”時期若干投資方向,銀行可以關注(盯住相關企業或者自投)
1、消費升級特別是服務經濟、服務貿易——汽車、新經濟、醫藥消費等具備較大增量空間
2、 基建(大都市圈)和新基建(5G、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3、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4、科技創新
5、金融服務
6、其他投資方向
——數字經濟
——生命健康/醫療健康
——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人工智能
——關鍵零部件
——綠色新能源(以新能源汽車為例)……
十、綠色信貸與綠色金融:碳達峰、碳中和的影響與銀行應對(根據客戶需求,可以講,也可以不講)
(一)大機遇:“碳達峰、碳中和”帶給商業銀行的機遇
1、“碳達峰、碳中和”過程將創造大量投融資需求
2、現階段企業在清潔能源利用開發、節能減排方面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仍然是綠色金融市場的主力,在信貸支持和風險防范方面具備優勢
3、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將不斷創新
(二)大挑戰:“碳達峰、碳中和”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
1、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仍不完善、相關標準尚未統一
2、綠色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完善
3、商業銀行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轉型風險
(三)大應對:商業銀行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策略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做好戰略調整
2、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
3、調整信貸資源配置,創新產品和服務
4、內外部齊減排,助力達成“碳中和”目標
5、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積極參與碳交易
(四)綠色信貸業務布局與“零售銀行”定位的沖突與協調
1、目前“最綠色的銀行”有哪些?
2、我們所熟知的銀行行業首選標的的綠色信貸發展并不處在領先地位,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標的定位是“零售銀行”,但是我們現在采用的綠色貸款標準僅涵蓋對公貸款。
3、梳理國內外商業銀行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信貸產品可見,國內綠色信貸產品品類有限,且主要針對企業貸款而零售產品較少
4、從本質上看,產品的豐富程度取決于綠色標準的范圍廣度,目前國內的綠色信貸目錄尚不包含零售產品
5、預計未來零售綠色信貸產品(如節能型住房貸款、綠色信用卡、低排放汽車貸款)的增長空間可期,有望推高綠貸規模增速
(五)從銀行傳統信貸業務角度分析綠色信貸相關痛點以及政策建議
1、銀行商業化運營角度:綠色信貸成本收益分析不夠完善,商業可持續性較弱,占用資本且難以盤活
(1)痛點
1)綠色貸款承載一定的隱性成本、存在期限錯配的風險、更為消耗資本金
2)實際上大部分綠色貸款項目具有公益性質和民生改善類性質,不作為銀行或是企業的盈利抓手
3)既然碳中和時間線已經確立,我企業推進綠色轉型的力度將明顯加大。
4)對于銀行而言,向前看,綠色信貸的商業激勵可以從兩方面確立:
——貸款收益方面,建立完善的碳核算系統以真實反映綠色項目的收益;
——資本消耗方面,降低綠色信貸資本占用,賦予銀行手段盤活長期限綠色信貸資產
(2)政策建議
1)通過設立成熟碳核算、碳定價機制,將環境效益反映在貸款收益率上
2)降低資本占用,盤活信貸資產
——考慮適當降低綠色信貸的風險資產權重,降低資本占用
——靈活使用ABS盤活綠色信貸資產
2、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角度:期待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完善以及綠色信貸國際標準的統一
(1)企業端:企業披露信息不全面,銀行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評估體系受阻,環境風險識別和評估能力不足
(2)國際上對于綠色信貸尚無統一標準或者權威的統計數據庫
(3)期待企業信息披露機制完善以及綠色信貸國際標準的統一
(六)綠色銀行契合輕資本轉型戰略、作為高質量發展的X變量
1、綠色債券:表內參與綠色債券投資/發行綠債/承銷綠債
(1)商業銀行表內資產可直接進行綠色債券投資
(2)商業銀行可以作為發行各類綠色債券的主體
2、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ESG產品,參與ESG投資
3、銀行投貸聯動,助力PE/VC鼓勵科技創新
1)自設子公司模式
2)“銀行+風投機構”模式
3)“貸款+認股權/期權”模式
4、參與碳交易,擴充中收來源
5、商業銀行在碳交易市場中的參與形式主要有三種
1)提供金融基礎設施
2)促進資金融通
3)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為企業客戶提供碳排放交易咨詢、代客理財等服務,有利于提升碳排放交易市場規范水平與專業度
6、目前商業銀行參與碳交易的主要方式是提供資金融通服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碳金融產品包括:
1) 碳質押貸款
2)發行、承銷碳債券等現貨金融產品
3)提供其他金融工具,如結構性存款等
7、碳資產管理方面,國內商業銀行作為主體親自參與碳資產管理服務尚處探索階段。
8、商業銀行積極參與碳交易相關業務,預計將對商業銀行業務帶來以下兩方面影響:
(1)形成存款資金
(2)提升中間收入
(七)銀行通過綠色金融支持雙碳目標實現的相關案例研究
案例1:人民銀行層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案例2:銀行業“雙碳”行動樣本——南京銀行綠色金融實踐探索
案例3: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業務,推出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
十一、夯實實力,轉危為機:商業銀行要以新思維面對未來挑戰(點到為止)
1、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作為
2、要做到:安心、靜心、信心
3、精準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4、再審視、再謀劃、再提升
5、深耕細作、比拼內功
6、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提升資本管理精細化水平
7、培養自身的卓越運營能力,以管理風險和不確定性
8、打造敏捷靈活的業務版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祝大家事業順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