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結果第一,理由第二”,首先想到的是很老很老的一個比喻——來自《雷鋒日記》的“釘子”:如果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單位是一臺龐大的機器,那么每個員工就是一顆釘子或者一個零件。我們一直都認為所有零件都良好運轉,那么機器自然也良好運轉。這當然沒錯,但是我們追求的到底是機器的良好運轉還是機器發揮應有的作用呢?現在是后者。所以我們其實混淆了一個事實——我們關注的重點其實不是零件的良好運轉,一臺不再能夠創造價值的機器,即使每一顆釘子、每一個零件都沒有問題,正常運轉,它還是要被淘汰掉。這,應該就是《請給我結果》要給我們的啟示:企業的目標和價值在于最終的結果,而不在于其執行的過程,而企業的結果來自每個員工,所以員工執行任務只是實現結果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
作者對于任務和結果的分析的確是一針見血。事實上這個關系并不難懂,或許在《請給我結果》之前就有人清楚地了解這個道理。但是更多的時候,不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在被“任務”和“結果”迷惑著,從來沒有看到兩者的區別。
就像那個坦桑尼亞的馬拉松選手埃克瓦里一樣,不能得到第一的榮耀,但是要得到跑完全程的結果;就像那個“如果我有100萬”的“岡索勒斯”一樣,不要為能否達到完美的條件而去猶豫,而要大膽前行,用行動來換取成功;就像那個摘回一個蘋果的小和尚一樣,不要因為洪水阻路的理由空手而回,摘回一個蘋果也是結果。
任務并不是結果,熱衷于完成任務對付老板,熱衷于尋找理由推卸責任,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種局面:功勞大家爭,責任大家推。
下定決心,大膽行動,堅持不懈,不問理由,追求結果。一個果斷、堅韌、負責人的人,最終必定能夠到達成功!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是每個人做同一件事都能獲得同樣的執行結果,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結果,無論是大還是小,意識到自己做不到更好,不代表可以不做,或者做了卻沒有任何結果。就像以前曾經看到過的一個警句:0和1之間的差距,比1和99之間的更大。
“結果”意識是現代一種很重要的處事態度。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勢行的本質就在于抓住結果,沒有結果,一切理由都不存在。反過來講,如果沒有結果,那么所有的理由都沒有價值,因為勢行的目的就是要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