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復宣酒店用餐期時,張維為闡述了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為何會成功,繼而推翻西方唱衰者對中國的悲觀預期。張維為有關政治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理論,影響了中國高層領導人。作為復旦大學的政治學教授,57歲的他更多的是引用孔子的理論和統計數據,而非馬克思的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但在矛盾的事情俯拾皆是的中國,大家覺得這很正常。
我們吃得很快,因為張維為要在“中國話語高端論壇”上發表演講,這是他在復旦大學組織的一個系列講座。經濟學家史正富將承擔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中國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來,令人眼花繚亂的發展,建構一套連貫的敘事。張維為說,這些講座是(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有助于反駁外國對中國的“誤讀和謾罵”。
在餐廳包間里簡單用餐時,張維為引用了數字,談到了中國自己對好政府的構想。中國的規模意味著,以個人權利為出發點的“西方式”自由行不通。“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超大型的社會,說超大,首先是人口的規模,中國人口大約相當于100個歐洲國家之和,”他說。“那么,怎么來處理中國的問題呢?”“比如,一個是只有60個學生的小學,一個是像復旦這樣有2萬名學生的大學。兩者都是學校,但管理的方法完全不同。你要處理個案,但你一定要重視規模,這才能使社會更好地發展,”他接著說,一切都走法律途徑,那就要有足夠的律師,但我們沒有,“所以我們也用其他辦法來解決問題,包括必要的行政干預或政治干預。”
飯后,我們趕著去參加演講。我提到了800年前,英格蘭國王約翰(King John)在叛亂貴族的壓力下接受了《大憲章》(Magna Carta)。張維為答到,“中國人考慮過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歷代領導者的基本構想:如孔子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換言之,自我維系的要求可以產生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