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要把課講得行云流水,這次在山城重慶開講的供應鏈金融,卻更像一次登山。 
(隊伍太龐大了,后面還坐滿了支行長)
第一天是爬坡,從“縫隙”出發,走出“應付帳款”這道窄窄的門,通過物權與債權、物質利已主義、不安抗辯權的“新五樣”利器、自償性融資、信用捆綁技術等墊腳石逐次升高,有緩坡,有峭壁,層巒疊嶂般前行;

(學員評說對信貸合同和產品本質的揭示酷似郎咸平)
第二天一早,終于登頂,山頂是形似三節棍的供應鏈金融三大元件,由元件組成的模塊,和由模塊組成的系統集成,然后帶著一百多學員安坐山頂,在涼風習習中體會一覽眾山小的通透,通過票據、國內信用證等國內貿易融資的生動案例充分享受艱難登頂的樂趣;

(以故事、案例為載體,采用全互動教學法)
傍晚了,通過講供應鏈金融的營銷價值、風險控制技術及意義,輕松愉快地下得山來。

(與學員合影留念)
以前精研45分鐘課堂的效果,常以音樂作比,有序曲,有爬升,有高潮,有收尾,形似一個優美的拋物線;而今的銀行培訓,動輒1天2天,課程內容也龐大許多,確實更像一座山。

(與重慶銀行總行公司銀行部領導愉快合影)
課程如山,課程就有了立體觀感,有了厚重的質感,沖突、難點和重點崢嶸畢露。

(與漂亮的培訓組織者愉快合影)
課程如山,使培訓成為一次探險,一場歷練,在起承轉合中,爬坡的艱辛和登頂的酣暢,汗水和涼風,都成為講師與學員的共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