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并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環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比如你對人誠懇,那么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
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Kelly)
操作實務
1、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2、績效考核。在績效考核中,暈輪效應意味著一個考核者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高,就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它績效要素也評價較高;反之,如果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差,則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它績效要素也評價較差。
3、不是沒有任何道理。內隱人格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愿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征,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征。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談奉承,或驕橫跋扈。
于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4、效應弊端。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征。隨意抓注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征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青年戀愛中的"一見鐘情"就是由于對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往往對思想、情操、性格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處都視而不見,覺得對象是"帶有光環的天仙",樣佯都盡如人意。
有些個性品質或外貌特征之間并無內在聯系,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會以外在形式掩蓋內部實質。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滿面,未必面和心慈。簡單把這些不同品質聯系起來,得出的整體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5、如何克服弊端?
1)注意"投射傾向"
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2)注意"第一印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后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說來,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于以后信息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非常重要。
3)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謂類化作用,按照預想的類型將人分為不同種類,然后貼上標簽,按圖索驥。比如,提起教師便想到"文質彬彬",說到商人,總和"唯利是圖"掛起鉤來,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征的歸類,這是一種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于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偏差。因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據的卻并非認識對象本人的事實,有時刻板印象還是由于偏見的合理化而來。因此,刻板印象與暈輪效應可以說是有不解之緣的,是導致失真的一個"誤區"。我們要對他人產生確切、深刻的認識,千萬別忘了人的豐富多樣性,并不斷地修正頭腦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4)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堅強的標志,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志,3人認為粗硬的頭發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樸實的標志,等等。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盡管這些生理特征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這種"由表及里"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5)避免"循環證實"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對方必然會產生離心和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角色互動和雙向反饋。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導致對方的偏失,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環證實,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走進暈輪效應的迷宮迷而忘返。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個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受到暈輪效應影響,自覺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
經典案例
案例一:名人效應
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因而,企業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為大眾了解并接受?一條捷徑就是讓企業的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粘連,讓名人為公司做宣傳。這樣,就能借助名人的"名氣"幫助企業聚集更旺的人氣。要做到人們一想起公司的產品就想到與之相連的名人。
案例二:戀愛男女
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后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案例三:作家犯錯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并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
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筑,最后還為她決斗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