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賺錢的邏輯發生變化了呢?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前面跟大家說過現代人的消費邏輯發生了改變,自然這賺錢的邏輯也發生改變了!
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幾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了,可很多人就是想不明白?
過去很多人創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生意還過得去。現在你會發現如果還是按照那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去創業幾乎就是自尋死路。
這到底是為什么?創業者如何應對同行的競爭?2018年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玩?
也就是說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能在2018年輕松的賺錢?為什么你學了那么多的模式仍然無法落地賺不到錢?
第一、在產品上沒有創新,換句話說就是產品需要更新換代,換代以后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你沒有做到這點。
比如餐飲,你的菜不但要做得更好吃還要更好看更香,還有現在是智能手機的時代,如果你現在搞一個諾基亞或者小靈通款式手機出來,你覺得你能獲得消費者的喜歡么?
為什么很多新產品能在競爭中輕松的賺錢,因為他們在產品上做了創新,滿足了用戶新的需求。如果你的產品不能滿足用戶某一種需求的話,即使你的產品質量很好,價格更低也很難贏得消費者買單。
第二、為什么同樣的產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仍然有人輕松的賺錢?
這就用到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名言: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既然產品是同樣的,無法在產品創新上做文章,那么,要想脫穎而出就要在商業模式上做文章,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好的模式同樣可以讓你在競爭中輕松賺錢。
比如說同樣賣的是一款產品,張三賣10塊,李四賣8塊,我直接免費,我要讓消費者在我這里購買比在張三或者李四那里購買要更加的實惠,你說,消費者會不會更傾向于在我這里購買呢?
因為我給你的好處更多啊,但是我怎么賺錢呢?我為什么敢這樣干呢?我這樣干的目的是什么?好處給多了我的利潤必然會減少啊甚至是虧本啊。
我給你好處為了吸引你,同時通過這個產品鎖定你,因為我不靠這個產品賺錢,我可以靠后端賺錢也可以通過跨界賺錢,我通過這個產品牢牢的把你鎖定,讓你在我這里產生更多的消費。
大家經常會聽到說傳統行業難做,傳統行業競爭大不賺錢。是不是就沒有人做傳統行業了?但是你會發現又有很多新的創業者涌入這些傳統的行業。
競爭大,是因為市場供大于求,大家為了吸引用戶都在打價格戰,而且各種運營成本都在漲,從而導致大家都賺不到錢。
既然市場供大于求,為什么會有新的創業者涌入這些傳統的行業呢?而且還能賺到錢,這個又作何解釋?
那是因為這些新的創業者,不但在產品上進行了創新,而且在模式上也進行了創新。
傳統的游戲規則已不再適應現代人的需求,消費者有太多的痛點沒有被滿足,而這些新的創業者通過改變游戲規則,滿足用戶更多的痛點,讓消費者覺得在他們那里消費更劃算。
傳統創業者的思維是我怎么樣才能賺更多的錢,而現在創業者的思維是我如何讓消費者覺得更劃算,只有符合用戶的需求才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每一個產品或者行業都有生命周期,就像人都有生老病死一樣,一個行業從進入社會經濟活動開始,都會經歷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很多傳統的行業正在處于衰退期,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轉型升級。
而這些新的創業者就是把傳統的行業進行轉型升級后又變成一個新生兒,又開始經歷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所以,他們能在這個看似傳統的行業中繼續賺錢。
為什么有的老板創業十年仍然是一家店,但是有的老板創業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就能開幾百家店?為什么過去創業摸著石頭過河都能賺到錢,而現在你會發現這種思維模式幾乎是找死?
因為很多創業者并沒有一個戰略布局的思維,過去因為市場供小于求,只要你敢干就能賺錢,也就是俗話說的,膽大就能賺錢。根本不需要什么營銷技巧也不需要什么戰略思維。
有一個賣女鞋的老板說,十年前他就開始開店賣女鞋了,那個時候賺錢非常輕松,一天賺個幾百塊錢是很輕松的事情,以前那些女鞋一般剩一兩雙斷碼的,或者有一點點瑕疵的,降點價格,打上特價,很快就被搶完了。
但是現在,一些斷碼鞋不說拿回本錢哪怕虧本賣也很難賣出去,他賣了10年的女鞋,仍然是同一家店,但是利潤卻越來越少了。
像他這樣的老板太多了,因為他們沒有戰略思維,他根本沒有想過明年會怎么樣,他也不知道3年以后市場會是什么樣的一個格局,今年應該怎么做才能在未來的3年或者5年中屹立不倒。
市場在不斷的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你只有掌握識別研究這些變化,你才能找到你的機會,找到獲勝的方法。
戰略布局就是用倒推的思維,站在未來看現在,3年以后5年以后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格局,只有你想明白了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怎么做,并且分析自己的長短處,發揮自己的優勢。
很多人會說戰略我懂啊,不就是做規劃嗎?老子現在要做某某行業,3年以后要上市,請問你這種叫戰略嗎?說好聽一點是夢想,說難聽一點就是在做白日夢。
做任何的一個行業,你首先要找到一個比較容易的突破口,也就是切入點,然后把它做深做透。你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大舍才能大得。
現在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更高層次的“資本經濟”時代。
什么是“資本經濟”時代呢?簡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了一根“杠桿”,在物理學上“杠桿”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將“力量”放大,從而可以翹起更大質量的物體。
經濟上多了這一根杠桿,其活動空間和靈活性都大大增強,這就叫“資本思維”。要想學會“資本思維”,必須先來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資本”。“資本”僅僅是指錢嗎?不是。
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資本運作”的社會價值。
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會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朝著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
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并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如此一邊循環一邊膨脹。
比如,在物理學上,石墨和金剛石是同素異型體,它們都屬于碳元素形成的單質,但是物理性質大不相同,價值也是天壤之別,就是因為他們的組成結構不同而已。
所以資本思維的精髓就是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分子進行時空和結構上的調整,從而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
宏觀方面的資本運作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重組,比如中國的國企重組,將大大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提升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而當一個社會經濟依靠“資本運作”來運轉時,就步入了“資本經濟”時代。
從經濟層面講,今后社會上只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資源者,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類是配置者,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于此類。
第三類是資本家/投資人,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戲。風險投資者就屬于此類人。比如孫正義投資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
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別人大量的資產。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
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那么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后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的資源生存,“配置者”往往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通常是通過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于這一類。
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其實目前來說,社會上的閑置資源非常非常多,關鍵是你能否整合配置這些閑置資源,我經常說如果有資源不用不去整合,那就是每天向垃圾桶扔錢!
浪費是一種犯罪,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有一種罪惡感,為什么呢?因為我發現就在我身邊就有太多資源被閑置了,但是憑我個人的力量實在是有點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只能整合一部分資源,太多資源還??被閑置被擱淺!
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于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更多的是屬于資本家的!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縱企業宏觀思路,而資本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
通過投資、入股、并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馬云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資本家賺的錢就比配置者多,配置者賺的錢比資源者多。因此,資源者在努力進化到配置者,而配置者在拼命進化到資本家。
這個知識點太多了,就算我花一個星期也不一定能講完,我們先有這么一個概念就可以了,但是我們需要具備資本思維。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介于資源者跟配置者之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資源的,只是不懂怎么去配置資源而已!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不懂啊,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具備什么樣的資源,更不懂資源配置,沒關系,只要你愿意做出改變,我們會幫你梳理這層關系。
我之所以讓大家邀請你的生意伙伴,你的企業家朋友進群,就是讓大家明白你是有資源的,至于怎么去合理的配置這些資源,通過學習你們會明白。
更重要的是微米發起了免費策劃這一顛覆性的創舉,你只需要將我們的策劃顧問發給你的調查問卷填寫清楚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配合我們的策劃師一步一步去執行就可以了。
最近我發現我們很多的企業家朋友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加我們的策劃顧問,加完之后就沒有然后了,不回復,不填寫調查問卷,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你的痛苦還不夠,不愿意做出改變,生意做不好那不是很正常的嗎?
出現這種情況關鍵還是思維邏輯停留在幼兒園階段,最多充其量也就是小學低年級,高年級還達不到,請原諒我的言辭有點犀利,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啊!
我曾經跟很多伙伴交流,包括微米內部的伙伴,我認為營銷就是解數學應用題,不僅只有加減,還有乘除,還有冪次方,90%以上的老板都停留就在簡單的加減法階段,甚至連加減法都還沒算明白,這難道不是小學低年級水平嗎?
我曾經跟好多老板說成本18元的褲子賣50元,結果每條褲子可以賺52元,他們都說我是瘋子;又比如說成本20元的鞋子賣30元一雙賣不出去干脆免費送,結果每雙鞋子賺12元;品牌睡衣免費送卻年賺7000+萬……
這些都是小學低年級數學加減法,沒有乘除,更沒有冪次方,但是大部分人都看不懂,認為這是瘋子在說瘋話,非常悲哀!
有些老板在懷疑,想看我們的成功案例,非常可笑!你連調查問卷都不愿意填寫,一味地要看成功案例,你覺得這些案例給到你就能直接套用到你的生意中去嗎?
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有人用3萬元收購了一個80萬的火鍋店;有人一開張36小時內收回所有的投資;有人產品免費送一年賺幾千萬;有人整合了當地所有的農莊;還有人整合了當地所有的培訓機構……
太多太多了,這都是我們實實在在的落地成功案例,如果我給到你,你恐怕也是不敢相信吧?這些成功的案例當中好多都是外行人,此時此刻我不知道你的心里作何感想!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