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招工難、流失率高正成為社會和企業日益頭痛的勞動力問題,而與此同時,精益生產(LPS)在中國也正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實施精益生產以減少庫存、縮短周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然而,中國企業在實施精益生產并享受精益生產帶來的效益的時候,卻常常面臨著員工高流失率下如何應用精益生產的困境。
在珠三角與長三角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中,生產線的員工月流失能控制在6%以下的是相當不錯的了,大部分企業的月流失率都在6%-15%之間,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月流失高達20%以上,甚至在內地的很多企業,員工流失率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這就意味著,對大部分企業而言,在一年之內,生產線的員工基本上全部更換!
這個數字對精益生產說是極大的挑戰,發展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豐田生產方式(TPS)的精益生產,它的起源和發展都沒有面臨到員工高流失的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年代的日本,受文化、工會和勞資管理模式的影響,豐田的員工大都是終身制的,豐田把員工認為是企業最重要的的資源,豐田生產的創始人大野耐一認為“勞動力現在已經和公司的機器一樣成為短期的不變成本,而且從長遠來看,工人們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固定成本,機器的陳舊可以折舊并報廢,但是豐田公司需要從人力的資源在其有效的40年內得到最大的產出……”,而精益生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和發展的。
從精益生產起源和發展的歷程來看,精益生產所有的理念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員工相對穩定基礎上的,無論是精益生產應用比較廣泛的日本或美國,都未曾真正面對過中國目前如此突出的員工高流失率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因此,當中國企業開始應用精益生產時,很快就發現員工的高流失率對精益生產的效果產出了很大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
1. 影響產線平衡,精益生產要求生產線的每一個工位按照節拍來平衡生產,員工流失勢必對整個產線的平衡產生影響。
2. 培訓困難,精益生產線往往對員工有更高的理論和技術的要求,而企業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培訓新員工,尤其對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對員工的培訓工作更為繁重。更為頭痛的是,見工剛開始熟悉了解精益的理念、方法和管理的時候,很快又離開了企業,這讓眾多的精益推行者疲于應付,甚至失去耐心。
3. 影響精益企業文化,員工頻繁流失與補充,缺乏企業的歸屬感和參與度,無法融入很好的融入精益企業的戰略和體系中,精益文化和改善氛圍很難建立及延續。
……
所有這些影響,讓精益生產的推行者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解決精益生產如何適應員工高流失率的狀況。在筆者歷次參加或組織的精益研討活動中,與會者的提問都離不開“員工流失”問題。事實上,員工流失是中國當前的社會問題,精益生產的工具和方法本身并非關注于如何解決員工高流失率的問題,而我們要在當前高流失率的狀況中有效地推行和應用精益生產并從中獲益,簡單的Copy或生搬硬套顯然行不通,一定要結合中國企業的實際狀況,發展適合中國的精益生產理念和方法。
一、面對高員工流失,精益生產的實踐應該關注哪些問題?
二、如何合理應用精益管理中的技術和方法,可以幫助預防和解決員工流失的問題
三、既然中國目前員工高流失不可避免,在推行精益生產時,精益管理應該怎么應對?
然而,任何管理理念和方法,如果不能系統的綜合應用,或者只是單一的、孤立的使用,它們都只是一些零散的工具而已,并不能實現有目的的管理行為。如何把這些有效的理念方法整合成一套應對和解決員工流失的系統方法和可執行的套路,這勢必是精益推行者和企業管理者真正關注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