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本原因是全球
經濟內在結構失衡,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糾正全球
經濟的根本性失衡。
當今全球
經濟結構內在失衡的總根源,乃是過去40多年來(我將具體日期定為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時),全球
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出現重大突變(不是量變而是突變),即全球
經濟開始決定性地從產業資本主義向全球
金融資本主義轉變。核心特征有二:一是虛擬
經濟(
金融業或資產價格)脫離實體
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虛擬
經濟開始主導實體
經濟,虛擬
經濟之投機行為開始主導整個
經濟體系的價格機制。二是制造業中心與虛擬
經濟中心(或
金融中心)背離,發達國家繼續掌控
金融中心和全球定價體系,新興
市場國家逐漸成為全球制造中心,卻沒有全球資源和產品的定價權。發達國家憑借貨幣
金融霸權地位給全球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定價,以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實現全球收入再分配,將新興
市場國家創造的真實財富轉移到發達國家,新興
市場國家則面臨著“貧困性增長困境”。所謂貧困性增長困境,就是
生產越多,出口越多,資源消耗越多,相對真實收入水平反而越低,相對生活水平反而越低。
具體言之,全球
經濟的內在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全球
經濟五大變局:
第一大變局:虛擬
經濟惡性膨脹,虛擬
經濟日益背離實體
經濟。貨幣
金融快速擴張甚至惡性膨脹,虛擬
經濟日益背離實體
經濟,成為過去40年來全球
經濟最顯著特征,也是全球
經濟最令人困惑、最有趣的的重大現象。
第二大變局: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進一步深化,所謂產業“微笑曲線”完全顛倒過來。制造業越來越廉價,新興市場國家圍繞制造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發達國家控制金融貨幣、價格體系、技術和品牌,新興市場國家則為了成為全球加工中心而激烈拼殺。在全球產業鏈分工布局上,新興市場國家總體處于劣勢。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發達國家金融貨幣產品過剩(過度),新興市場國家制造產能過剩(過度)。
第三大變局:金融資本主義主導全球價格和資源分配體系,貨幣金融霸權形成新的剝削形態。新興市場國家加工制造的產品,其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售價往往遠高于發達國家之售價。新興市場勞動者的工資和福利始終維持低水平。本質上,新興市場國家正面臨著“貧困性增長困境”。
第四大變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改變全球貨幣金融格局,加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背離,成為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主要威脅。
第五大變局:
金融危機和量化寬松不僅沒有削弱美元霸權,反而從多個側面強化美元霸權。外國中央銀行和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快速增長,美國國債
市場的流動性持續擴張。新興
市場國家希望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削弱或部分取代美元霸權、擺脫美元依賴的努力已付之東流。
從更深層面來分析,全球金融資本主義代表著人類經濟體系演化的一個嶄新階段。人類經濟體系演變到今天,尤其是人類貨幣信用體系演變到今天,成就了一個異常奇怪的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那就是三個“兩極分化”相互加強的經濟金融體系。
第一是“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從全球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少數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可以無限度創造貨幣信用來分配(或掠奪)全球資源和財富。從各國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到少數大企業和富裕階層,中小企業和普羅大眾極難獲得信用。
第二是“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兩級分化早已是全球公認的重大難題。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財富集中程度持續上升,少數人(以華爾街金融家為代表)控制著越來越多的財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貧富分化程度進一步惡化。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消除貧富分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艱巨的戰斗!”。收入不公和貧富分化是制約實體經濟復蘇的關鍵因素。
第三是“真實
經濟和虛擬
經濟的兩極分化”。三個兩極分化的內在關系是:“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制造和加劇“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制造和加劇“真實
經濟和虛擬
經濟的嚴重背離和兩極分化”。易言之,少數富裕階層人士、大
金融機構、大企業獲得信貸資源的絕大部分,他們決定了投機性需求和虛擬
經濟;占人口95%的低收入階層或普羅大眾極難獲得信用,但實體
經濟之需求卻主要是由他們決定。貨幣信用擴張和財政赤字擴張啟動的不是真實需求,而是投機性需求,全球如是,各國大體亦如是。
“三位一體”兩極分化體系是全球
金融資本主義時代、整個人類
經濟金融體系最根本的制度缺陷,是
金融危機頻繁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全球
經濟失衡和難以實現穩定持續增長的總根源。
從全球范圍看,三個兩極分化很好地描述了當今世界的整體
經濟模式。隨著虛擬
經濟日益背離實體
經濟,全球制造中心和
金融中心的加速背離,發達國家(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制造業逐漸“空心化”,全球制造中心決定性地轉移到新興
市場國家,尤其是轉移到亞洲(重心又是中國)。然而,由于發達國家繼續掌控著全球貨幣
金融中心或者一般購買力創造中心,掌控著全球價格體系、資源配置體系和收入分配體系,于是就形成主導過去數十年全球
經濟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東方擁有真實財富創造中心,西方掌控貨幣
金融中心;東方制造真實產品,西方創造貨幣購買力;東方為全世界制造產品,西方為全世界產品定價;西方大量發行債券和創造各種
金融產品,東方則用自己的儲蓄去購買這些
金融產品;東方儲蓄,西方消費;東方節儉,西方揮霍;西方向東方借錢,東方給西方融資。2月10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球復蘇的不詳預兆》,認為
金融危機過去5年多,全球
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卻依然如故。不過,該文作者對全球
經濟模式本質之認識不夠深入和系統。
原則上,糾正全球
經濟內資結構重大失衡之關鍵,是對國際貨幣
金融體系實施重大改革,并根據某些重要原則,對全球宏觀
經濟政策進行協調和調整。然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從來就不愿意進行國際貨幣
金融體系改革,國際宏觀
經濟政策之協調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各國國內的結構性改革由于政治風險太高而無法真正實現,此所以上述全球性失衡還將繼續惡化下去,此所以我對全球
經濟前景相當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