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由麻省理工經典啤酒游戲改編而成。由培訓師扮演顧客群,培訓學員分別扮演零售商,批發商和制造商三種角色,建立一條供應鏈。
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自行決定訂貨量。最終大部分團隊會產生共性的結果。
真的是「客戶需求暴起暴落」嗎?啤酒游戲源自 1960 年代 MIT 的 Sloan 管理學院,成千上萬的各式各樣背景的學員、經理人都實驗過,得到的悲慘結果也幾乎一樣:下游零售商、中游批發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嚴重缺貨,后來卻嚴重積貨。這位配銷行銷主管推測原因是「客戶需求暴起暴落」。他的推測是正確的嗎?如果仔細看看客戶的購買行為,可發現:只有在第二周購買量變成 8 箱,爾后就一直維持 8 箱的購買量。自第二周起,購買量一直穩定不變,并沒有所謂的「客戶需求暴起暴落」現象。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該怪罪誰?零售商起初怪罪批發商不快點增加進貨,到了后來,卻抱怨批發商進過多的貨讓他們庫存自第 16 周起開始暴增,所以不再訂貨。
批發商一方面怪罪下游零售商,一開始時拼命增加訂單,到第 16 周卻又取消訂單。另一方面他也怪罪上游制造商,一開始一直缺貨,第 17 周起卻一直進太多的貨。 制造商也怪批發商一會兒要太多貨、到后來卻不再要任何貨。只好推測是「客戶需求暴起暴落」導致......
但是,從這三個產配銷角色里,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以自己的理性,盡力做好行動與判斷決策。那么,到底該怪誰?
7影響行為
從這個啤酒游戲的教訓,可知:結構會影響系統的總體行為。不同的人,置身于相似的結構當中,傾向于產生類似的結果。但是,參與系統的各個份子,常常只見樹而不見林,只能針對眼中所見的 local 信息,做 local 的最佳決策。不幸的,每個人的 local 最佳決策,不見得會導致整個系統的 global 最佳決策。像啤酒游戲里頭,不管是下游零售商、中游批發商、上游制造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對自己所能接觸的 local 信息,做出最符合本身預期的善意、果決、最佳決策,但結局卻是...能怪罪任何一個份子嗎?
信息不對稱,各自理性判斷但沒有相互協調。
經濟學里,有一個「存貨加速器理論」(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正是用來解釋這種「需求小幅上揚,卻導致庫存過度增加,進而引起滯銷和不景氣」現象的商業景氣循環理論。
缺乏這種全面觀察的角度,就無法跳脫這種結構所囿限的個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