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過去與未來交替的時刻,歲末年初總讓人不禁回望來時路,又對即將到來的旅程充滿期待。對于醫藥行業而言,相信感受更為深刻。與以往單一政策、單一事件對行業的影響不同,自2012年開始的醫藥行業結構性調整已經引發行業的劇烈變化。2014年舊有醫藥秩序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秩序的構建,這種結構性調整終將顛覆我們對醫藥行業的傳統認知。
中國醫藥行業經歷過野蠻的營銷成長、投機的政策成長,已經像沒有人打理的大花壇,雖然繁茂,卻雜草叢生。對其進行規范恰逢其時。以新版GMP、新版GSP、質量飛行檢查等為代表的行業規范拉高行業門檻的同時,打擊醫藥商業賄賂、示警重復品種等舉措也在滌蕩業內環境。而CFDA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新藥鼓勵創新機制調整,在一定意義上給醫藥企業指明了突破現有低水平困境的出路。雖然招投標制度、二次議價等諸多具體問題仍困擾醫藥企業,基藥、低價藥等目錄仍然挑動醫藥企業的神經。不過在行業基礎結構調整的面前,這些問題看起來僅是時間問題。
從2014年的種種政策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一條政府改革醫藥行業的思路:在加強政府監督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核心目前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包括近期較為熱門的“藥價放開”在內,政府意欲將相對封閉的醫藥經濟,打造為“政府與市場主導下,醫藥企業有機組合資源的”相對開放經濟體。而這種意志的前提是“秩序”,該意志的保障是“創新”。
不同于以往單一產品、單一市場的創新,基于跨領域要素組合和大數據集成分析,醫療健康勢必迎來一場革命。醫藥電商從最初的保守,到后來的燒錢,再到目前的大熱,國家有意依靠電商,以小搏大,撬動醫改大局。而阿里巴巴的“未來醫院”計劃又給醫藥領域涂上一層濃重的科幻色彩,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對醫藥行業的沖擊是空前的,而2014年可謂是互聯醫療的元年。
對于醫藥企業,更為關心的是所謂的“大健康”概念。筆者認為,醫藥企業應該將這一概念從單一產品(如保健食品、保健飲料等),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未來圍繞大健康為核心,進行跨行業的同心多元化,可以出現涵義更廣的泛行業大健康產業,成就全新藍海經濟。比如健康產業與旅游服務業組合(醫療旅游業)、健康產業與服務業組合(健康養生業)、大數據概念下的全新健康產業(健康管理業)、健康養老產業與房地產行業組合(養老產業)、健康產業與餐飲業組合(健康餐飲業)、健康產業與運動產業組合(體育健身業)等等。
同時,2016年后,新的醫藥格局雛形將逐步清晰,而對醫藥行業最為重大的變化一定會發生在2015年。所以,在2015年開始的時候,作為醫藥企業的管理者,是選擇沉溺于無法釋懷的不舍和怨懟,還是迅速行動找到行業新的興奮點呢?在行業洪流的沖擊中,優秀的醫藥企業之所以能夠巋然不動、笑看風云,持續不斷的自我革命才是唯一的通途。